前往主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注册邀请码
卡密充值
首页
头条
社区
BBS
选型手册
培训
会展
登录
立即注册
阳匠网丨社区
»
社区
›
【分类信息】
›
【光伏点评-政策行情】
›
举步为艰的中国硅材料行业,谁来成为拯救者!上(转贴) ...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37
|
回复:
2
举步为艰的中国硅材料行业,谁来成为拯救者!上(转贴)
$$$$$$$
$$$$$$$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1970-1-1
注册时间
2007-11-19
积分
1282
阅读权限
100
精华
发表于 2007-11-21 09:27:40
|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我们知道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硅材料是半导体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材料。半导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建立在占半导体材料95%的硅材料基础上的。可以说半导体器件支撑着庞大的信息产业,而半导体器件的90%以上是硅器件,它们以硅片为基础材料。硅片被称作集成电路的核心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竞争,国际硅材料行业出现了垄断性企业,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六大硅片公司的销量占硅片总销量的90%以上,信越、SUMCO、瓦克和MEMC四家的销售额占世界硅片销售额的70%以上.
我国半导体硅材料行业经过四十多年发展,目前举步为艰,步履沉重.半导体硅材料企业在2003年销售额为14.76亿元,硅单晶产量为118吨,2005年销售额为24.85亿元 硅单晶产量300吨,2005年中国多晶硅的产量为500吨。中国多晶硅产量不足世界总产量的5% ,单晶硅产量不足世界总产量的3% .多晶硅是生产单晶硅的原料。目前中国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因此所需多晶硅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目前国内年需多晶硅1000余吨,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主要市场,多晶硅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国家为此专门将多晶硅材料列入当前重点鼓励发展和重点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的产业、产品,全力扶持硅材料工业发展。中国多晶硅工业虽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生产、技术、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生产规模小,物耗、能耗高,产品成本高,质量难以保证,和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再加上生产的电耗与物耗普遍高于国际标准,这使得中国的多晶硅厂家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国内多晶硅生产厂家的数量不断减少,现在国内仅有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洛阳单晶硅厂两家企业能够生产多晶硅及直拉单晶硅和小直径区熔单晶硅。中国多晶硅的生产仍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随着芯片产业迅猛发展,缺口将越来越大。为满足国内外多晶硅市场的要求,适应芯片产业发展的需求,引进世界一流技术,发展中国多晶硅产业,已成为国内IC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中国单晶硅产量明显稳步增长,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国际上对低档和廉价硅材料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是近年来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各类信息家电和通信产品需求旺盛,因此半导体器件和硅材料的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生产的企业在40余家。在1999年仅有一家企业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到2004年销售额超过一亿元的企业有七家,包括河北宁晋单晶硅基地、上海申和热磁公司、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公司、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立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合晶硅材料有限公司,海纳半导体公司。从企业生产产品来看,目前国内企业主要以生产4~6英寸硅片为主,还不能批量供应8英寸以上硅抛光正片.
目前国内多晶硅领跑企业是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和洛阳单晶硅厂,四川省在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的基础上投资11.92亿元,引进消化吸收俄罗斯多晶硅技术,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已经达到300吨的产量.洛阳单晶硅厂中硅高科公司300吨多晶硅项目第一炉产品近日成功出炉.单晶硅领跑企业是洛阳单晶硅厂.
据初步估计,目前国内的产量有70%以上是用于制作分立器件或硅光电池的,真正用于制作集成电路(IC)的高档CZ单晶硅抛光片仅30%左右。而且我国自行生产的硅抛光片除了洛阳单晶硅厂麦斯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MCL)能进入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东南亚市场外,其余的均很难批量性进入国际市场和国内的合资公司。
据统计,目前我国主要的IC芯片生产企业及投片量详见表五
表:国内主要IC芯片生产企业及月投片量
公司 技术 硅片尺寸(英寸) 生产能力(片/月)
2—5μ(双极) 4--5" 10000
华晶公司 2—3μ(MOS) 5" 10000
2—1.5μ(MOS) 5" 2000
贝岭公司 1.2—2μ(MOS) 4" 10000
上海先进 2—3μ(双极) 5" 12000
友旺公司 1—2μ(双极MOS) 4--5" 50000
华越公司 2—5μ(双极) 3--5" 15000
首钢NEC 0.5—1.2μ 6" 3000
上海华虹 0.25—0.5μ 8" 20000
从表中可知,国内生产IC芯片的企业月投入3-5"硅片约11万片,合140万平方英寸,加上一些科研单位用片,每月消耗CZ硅抛光片约160万平方英寸,约合50吨CZ单晶硅,在国内每年生产约90吨直拉IC级硅单晶中,上述国内小直径IC生产企业消耗的50吨基本由国内企业供应,有10吨左右以IC级抛光片出口(主要是洛阳MCL),另外的30多吨硅棒或以化腐片、硅磨片的形式出口海外。目前世界小直径4″—6″硅片市场近30亿平方英寸,国际各大硅片制造厂将重点放在了发展8"—12"硅片的生产上,因此在未来的8—10年里给中国小直径硅片生产企业以各自方式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目前,我国的IC用硅抛光片能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生产企业仅有洛阳单晶硅厂麦斯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和北京有色院有研硅谷、浙大海纳公司少量,其余各厂只能以硅单晶棒、硅磨片、硅化腐片出口,产品规格为4"—6",且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制作中低档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及IC生产工艺中的陪片。国际各大硅片生产商目前已经紧缩了小直径硅片生产线,重点放在发展8″及12″大直径硅片生产制作中,8英寸硅片产品的制造技术已经成熟,8英寸硅片已成主流产品。
回复
举报
$$$$$$$
$$$$$$$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1970-1-1
注册时间
2007-11-19
积分
1282
阅读权限
100
精华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21 09:29:57
|
查看全部
举步为艰的中国硅材料行业,谁来成为拯救者!中(转贴)
目前,世界知名的几大多晶硅厂商H emlock Semiconductor公司、德国瓦克公司、MEMC、三菱材料等正在扩充产能。而制造能力为3000吨的多晶硅公司AsiMi公司一宣布停产,多晶硅价格在当月就暴涨了5%。至2008年,这些公司的产品都已售罄.IC产业对硅片的消耗能力相当高,它追求的是性能和合格率,不在乎原材料价格。即便材料翻价格两倍,IC公司都可以消化。作为多晶硅的主要吸纳者,未来国际市场的多晶硅价格还将持续上扬。对IC企业的下游企业太阳能光伏电池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多晶硅的制造成本降低。包括材料的提纯以及后续的加工能力.
目前无锡尚德、上海太阳能科技、河北的天威英利等公司主业皆为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所谓“光伏电池”,就是利用光电转换原理,使太阳的辐射光通过半导体物质转变为电能。这种光电转换过程,通常也被称做“光生伏特效应”。光伏电池属于半导体产业中产品的一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链为:石英砂——多晶硅——切割变为硅片(或者变为单晶硅)——电池以及电池组件(单个电池片无法发电),再将组件组合,最后安装在工程项目上用于发电。 跨国公司垄断的产品,恰恰就是多晶硅。全球的七大公司,几乎控制了所有的高纯度多晶硅销售和制造,他们既不合作、也不合资,技术完全封闭。 2006年,无锡尚德公司已经解决了50%的多晶硅原材料,全部从日本进口.今年,全球的多晶硅总量为3.6万吨,国内需求约为2000吨。仅无锡尚德和天威英利的需求就达到1000吨左右。 2004年至今,多晶硅片的价格一直扶摇直上。“原先32美元一公斤的硅片,今年已在国际市场上卖到了50美元,供应国内的某些硅产品还攀升到了70美元。”
宁波立立电子有限公司市场部一位人士心急如焚。该公司需要购买多晶硅制造成单晶硅。因为上游多晶硅供应的紧张,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设备之一——单晶硅炉70%的产能都处于闲置状态。宁波立立电子上述人士称,IC所需要99.999%的高纯多晶硅,而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多年来都在使用IC公司淘汰下来的多晶硅次品。这些淘汰下来的多晶硅购进,已经占了公司总成本的50%。“这两年,IC厂商将未来的一些多晶硅材料都已消耗殆尽了。IC公司的硅片对芯片的产出比高达1:50;与之相反,1美元的多晶硅,能够制造出2美元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片,中间增值仅为1美元。 所以,在无法打破市场格局的前提下,除非IC产业出现大的滑坡,否则太阳能多晶硅的成本就没有下降的空间。事实上,多晶硅的上游原材料石英砂在我国并不缺乏。不少海外的多晶硅公司都从中国直接采购。行内人士分析,一个1000吨左右的多晶硅生产线,就如同一个中型的现代石化公司,工程设计复杂。而中国的多晶硅产业,就好比上世纪70年代末的国内钢铁业。“中国有两千多年的炼钢技术,但当时谁来建设宝钢这样一个复杂的工程呢?没有人!”
由于国内对于这个产业的集体失语。有些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企业,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整个太阳能电池的市场需求会达到30%甚至更快。 多晶硅并非是类似石油的资源性产品,但技术一旦形成垄断,国内企业就无所适从。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刺激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产能随之大幅提高。环境保护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能源消耗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受到更多的关注。在中国,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并将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2008年以前,我国将面临多晶硅严重紧缺的局面,太阳能电池生产所需多晶硅紧缺已成为国内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瓶颈。我们坚定的认为中国如不能迅速突破这一瓶颈,势必将长期受制于人。
我国硅材料生产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中央线”和“地方线”。“中央线”的企业是指由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衍生”出来的三个硅材料生产厂——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洛阳单晶硅厂和华山半导体材料厂。这三个生产厂成为我国最早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地方线”的企业则是由一些部委和地方兴建起来的。其中,发展较快的企业包括上海901厂(上海晶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605厂(现北京明成光电材料公司)、天津的703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6研究所的前身)、浙江大学半导体厂(浙大海纳的前身)及开化601厂(浙江硅峰电子有限公司的前身)。这两条线中的一些企业在随后的市场角逐中逐渐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其中最有名的是有研硅股、浙大海纳、洛阳单晶硅公司和上海晶华,而这四家企业各有特色。
有研硅股的“源头”是较早从事硅材料研究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国内硅材料生产企业中,它的设备和技术最先进,科研能力也最强。近几年,它先后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根6英寸、8英寸、12英寸硅单晶。就抛光片而言,有研硅股产品的尺寸也比较“齐全”,从4英寸、5英寸、6英寸到8英寸。目前,它形成了5英寸~6英寸硅片60万片、8英寸硅片20万片的年生产能力。
浙大海纳的前身是浙江大学半导体厂,它由几十万元的课题费“起家”。该企业有两大特色:其一,它是国内惟一既可以生产抛光片,又可以生产外延片的半导体材料企业;抛光片的尺寸从3英寸、4英寸、5英寸、6英寸到8英寸,其中6英寸~8英寸抛光硅片的年生产能力为200万片。其二,它生产的研磨硅片的产量最大,3英寸~4英寸研磨硅片的产能达到600万片/年。据海纳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纳正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12英寸大直径掺氮直拉单晶硅片成套生产技术,并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之江工厂,该工厂将主要致力于发展8英寸~12英寸单晶硅以及半导体器件。
洛阳单晶硅公司于1968年投产,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与国外同行合作得最为紧密。在发展之初,它采用了日本的全套设备和工艺;之后,在1987年又引进了美国设备,建成了4英寸~5英寸的生产线;在1996年,它与全球著名的硅片企业MEMC合资,这次合资使洛阳单晶硅厂在管理水平与技术档次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它的主要产品是4英寸和5英寸电路级抛光片,目前单晶硅年产量为60吨,4英寸~5英寸抛光片为200万片/年,其中50%以上销往国外。上海晶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由上海硅材料厂与美国Helitek公司合作组建的企业,是目前上海地区最大的硅材料生产企业。从上海现在微电子业的发展势头和所形成的产业氛围上看,它所处的环境是非常有利的。公司的主要产品为4英寸~6英寸抛光片和腐蚀片。目前,硅单晶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吨,4英寸~6英寸硅片的年生产能力为360万片,其中70%销往国外。目前的行业趋势:垄断+创新硅材料工业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首先,它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支撑能力强而自身效益不甚高的产业。相关资料显示,1996年到2000年硅片的发货量增加了50%,而销售收入仅增加了6%。由此可以看出硅片生产厂商所承受的价格压力。因此,世界上主要的硅片企业背后都有大企业或大财团支持。第二,硅片工业目前在生产与市场方面的垄断已经形成,日本、德国等国资本控制的八大硅片公司的销量占硅片总销量的90%以上。第三,当前IC用主流硅片是8英寸,并向12英寸过渡。有市场调研公司预测,到2006年12英寸的硅片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1.3%增加到21.1%。第四,随着光电子和通信产业的发展,硅基材料成为硅材料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硅基材料是在常规硅材料上制作的,是常规硅材料的发展和延续,其器件工艺与硅工艺相容。主要的硅基材料包括SOI(绝缘体上硅)、GeSi和应力硅。2000年下半年,IBM公司已决定在0.18微米以下线宽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中全部采用SOI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硅基材料在未来半导体业中的重要性。来看看我们的实际情况:目前,因为国有集成电路生产厂对硅片的需求量较小,而国内的外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主要采用进口硅片,所以我国硅片市场的总需求并不大。在此状况下,我国硅材料生产企业目前将经营重点放在了“向国外出口大批量的小直径硅片”上,但从半导体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业内专家对我国硅材料业的未来发展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首先,要抓住两头,一方面高起点投入建立12英寸硅片生产线;一方面建立一个8英寸回收片(reclaim wafer)工厂。建设12英寸硅片生产线不仅适应国际IC产业的需求,也可以争取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并能反过来促进我国半导体业的发展。而建立8英寸回收片工厂甚至比建立12英寸生产线更加迫切。因为回收片加工要经历“由集成电路生产厂到回收片工厂,再由回收片工厂返回生产厂”这样的双向过程,因此,回收片的加工更需要本地化的支持。目前,国内一些集成电路生产厂都呼吁我国应尽快建设一个这样的回收片工厂,以对现有生产进行配套。洛阳硅单晶曾在1996年与国际著名硅材料企业MEMC合资,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例如,它最早进行了国际权威机构的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再如通过一套科学流程对全公司28个关键工艺岗位的质量信息进行全面统计、严密监控,使交货期由原先的两个月缩短为现在的16天。这些先进的管理使洛阳单晶硅公司在后来的发展中获益良多.
早在1968年,在当时国家总理周恩来同志亲自批示下,洛阳单晶硅厂(原740厂)和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原739所)开始了中国的复兴硅材料的梦想!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硅行业人才和精英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会聚在古都洛阳和偏远的峨嵋山脚下,其中的技术人员以当时的清华大学半导体系/吉林大学半导体系/浙江大学半导体系/复旦大学为主,工人来自有高中学历的中国铁道兵野战部队和当时的四野.非常值得赞扬的是我们的广大工人阶级团队不管是到那里,一切命令听指挥,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军人的素质,就连到外地培训吃饭也会排出准确的长队,令当时的大学教师和专家以及上海市民惊叹不已!最不容易的是峨嵋半导体材料厂,为了响应国家有可能打仗的需要,从大连整体搬迁到没有人烟的山沟里,至今唯一一条通向乐山的道路是全所广大的工人阶级人拉肩扛建设的,历时10年,代价是五条人命和一部分人无穷无尽的工伤!这就是我们宪法中最伟大的统治阶级--工人阶级从无到有建设的!
作为最后一批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企业,作为目前仍是西方巴统协议对中国严格限制的行业,我们的硅行业举步为艰,步履沉重!目前已经快到了崩溃的绝望边缘!我们的企业宝贵人才开始因为贫穷而无奈地不断流失,已经连续多年,我们的新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精英不在关注这个行业,不在来到这些企业.谁可以告诉我,这正常吗?应该吗?是谁造成了这种不应该出现的局面?
回复
举报
$$$$$$$
$$$$$$$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1970-1-1
注册时间
2007-11-19
积分
1282
阅读权限
100
精华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21 09:30:33
|
查看全部
举步为艰的中国硅材料行业,谁来成为拯救者!下(转贴)
我们的硅行业企业原来是冶金部的小老弟,其中的洛阳单晶硅厂在89年以前是国内500强国家大一企业,在95年以前上缴的利税已经可以至少建设5个洛阳但晶硅厂.现在因为效益不好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把它下放到省里,国家发展部门不在拨款,美起名曰:现在市场经济了,自筹吧!私下里对人说:这帮人,真不会来事,要钱也不先进金(备注:跑部进金-跑步进京就是从这来的),结果刚到省里,省里先乐迷了,这么好的行业,有戏!不过后来一看,投资真他妈的太大,又不能短期见效益,心里想:算了吧!于是我们原先的国家500强企业,也就是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就到了市里.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市里也不想要了,我们的硅行业龙头老大会不会变成区属企业或者街道企业!我想,我深深的想:完全有可能,我们现在的中国就是这么有魅力,目光短浅到能令正常人哈哈大笑的地步!
1998年,在我们的硅行业龙头老大快要倒闭/发不出来工资的时候,世界第二大硅企业美国MEMC代着2000万美圆和洛阳单晶硅厂合资了,不过仅限于小直径6英寸单晶硅的大规模的生产,至今,目前股市中的有研硅谷\浙大海纳不管是从产量和效益以及管理水平根本无法跟其相比,因为他们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国外的IC企业和国内的合资IC企业根本不大量用我们两家上市公司的产品,为什么,因为人家怕你的产品把人家的整个生产线搞坏了,污染了,就是这么简单!
中国第一颗卫星以及后来很多的卫星,中国的第一颗运载火箭以及后来很多的运载火箭,有多少洛阳单晶硅厂广大工人阶级的辛勤汗水和无私的奉献,要了一分钱没有,我们广大的工人阶级把他当做一种光荣,没黑没夜,没有任何抱怨地生产.得到的是什么,一张奖状,一块金牌,现在还放在单位最显眼的位置!这就是是我们举步为艰,得不到国家任何投资的,快要崩溃的真正国有高科技企业!试问,国内有多少所谓的上市高科技企业在挂羊头买狗肉!为什么他们可以包装上市,弄虚做假???
再看一下我们的高等教育,现在是多么的功利和悲哀,我想在这样继续下去,我们的市场化高等教育将培养出一批垃圾,什么未来的精英,未来国家的前途将直接毁在你们手里,我们坚持认为现在的市场化高等教育教育将影响国家100年的发展,比文化大革命的10年产生的影响要大的多,因为我们的未来的精英不在有道德,自私外加更加贪婪是他们的主基调!因为受他们尊敬的老师就是这个德行,学生如何好的了,呵呵......
我们认为中国的硅材料行业需要继续投入巨资,至少1000个亿,才能拯救中国的硅材料行业,我们一直在想,谁有资格来拯救!谁应该来拯救!不为别了,这是真正的高科技行业,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谁还在认真思考!!!
谨以此贴献给中国的第一任国家总理周恩来同志,一路走好,中国硅材料行业广大工人阶级感谢您!国家感谢您!
谨以此贴祝贺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我们必须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和中央决定!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光伏电池制造技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成功案例
常见问题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