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69|回复: 1

汉能打响光伏业收购潮“第一枪”

发表于 2012-7-7 09:55: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欧债危机下,中国的光伏等新能源买家纷纷将目光锁定那些面临破产的欧洲新能源公司。

他们不是中国新能源行业传统意义的“高帅富”,却在欧债危机背景下,迅速寻找战机,低价抄底,发起了一次次“非主流”并购,吞下曾让他们艳羡的欧洲新能源巨人。




过去半年内,全球第四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商天合光能就收到了至少50家欧洲同行的收购请求,其内部人士预计仅太阳能行业就可能有近100家欧洲公司在市场上待售。另一家美国上市公司晶科能源最近也收到了近十个类似收购请求,这一数字在2011年底之前几乎为零。

这一切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都难以想象,彼时中国新能源企业还羽翼未丰。如今,欧债危机下,越来越多的欧洲新能源资产开始在中国低调求买家,他们大都因资金短缺而面临破产危险。

2012年6月5日,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汉能控股集团宣布收购德国Q-Cells薄膜子公司Solibro,Q-Cells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6月12日,A股上市公司天顺风能宣布收购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Vestas旗下丹麦Varde风塔工厂全部经营性资产;6月13日,国能电力集团宣布收购瑞典的著名汽车品牌萨博汽车破产资产。

一个月内连续3起针对欧洲大型企业的收购,其密集程度已经引发新能源行业关注。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杰拉德·莱昂斯最近甚至表示,“我们正从‘中国制造’阶段进入‘中国收购’阶段”。

不过,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正迎来一个不同以往的“非主流收购”时间。

“高帅富”为何说“NO”?

“我一不为产能,二不为市场,三不为品牌,只有傻瓜才去收购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上市公司首席财务官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对尚德、英利、金风科技等中国一线大企业来说上述三者都不缺,就算等着也不会去买个包袱。“就像找对象,这个姑娘再漂亮但是有艾滋病,你也得掂量下吧?”

2011年下半年,法国巴黎大区发展局就一度试图将法国唯一一家全产业链的太阳能企业Photowatt推荐给中国收购者,但在花了6个月时间后发现“中国企业都没兴趣”,该机构中国代表处高级经理吕高冠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最终无奈之下Photowatt公司在法国政府协调下于2012年2月被法国电力集团收购。

明星新能源企业拒绝收购的另一个原因是囊中羞涩。2011年以来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行业出现了普遍的业绩下滑,大部分龙头新能源企业维持运营都自顾不暇,更难筹到资金做海外收购。更重要的是,产业链和业务模式都基本定型的龙头企业也很难做出拓展新业务决定。

美国Martec迈哲华咨询公司中国分公司能源电力业务总监曹寅认为,新能源行业2012年以来的收购都不是在电池组件、风机制造等产业链核心环节,恰恰是非核心环节的中小型企业资金和业务模式相对灵活,更容易完成收购,因此形成了如今“非主流收购”的局面。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09:56:10 | 查看全部
“以前以为我们是忽悠,现在是真的了”

自汉能宣布了收购德国Q-cells子公司的消息后,找到汉能光伏产业集团高级副总裁周捷三谈收购的人反而比以前更多了。“他们以前以为我们忽悠,但看到现在是真的了。”周捷三说。

两个月前的情况还并非这样。2012年4月3日下午2点半,伦敦,周捷三刚下飞机,一个德国Q-cells公司刚破产的电话让周的头“嗡”的一声响了。

在此之前,汉能共5人的并购团队已为此项收购案准备了三个多月,而一旦Q-cells突然破产,不但原先设计的收购方案功亏一篑,该公司的技术团队也可能就此散掉。

24小时后,汉能9人的谈判团队从中国、英国和美国同时赶到了Q-cells德国总部,经过跟债权人的多番谈判,其间,对方为测试汉能诚意,甚至故意把周约到两个半小时车程外的另一个城市见面。

两个月后的2012年6月5日,汉能宣布正式收购Q-Cells子公司Solibro100%的股份。这是汉能控股海外并购的第一单。

但这项收购却在业内引起了较大争议。反对者怀疑这家特立独行且收购欲望强烈的民营企业的真实意图和管理能力,他们大呼“看不懂”。但周捷三表示,Solibro是他看过的二十多家公司中最好的一家,“在CIGS太阳能薄膜电池技术中,Solibro一百多兆瓦的产能已经排名全球前三,17.4%的高转换效率也是行业佼佼者。”周捷三说他最看重的是Solibro公司429人的团队,以补充汉能现有的硅基薄膜电池业务。

分析人士担心,如此大跨度的行业收购会带来后续的运营管理问题。董娜提醒,对欧洲公司,如何获得信任,如何在除了资金外还具有对等的技术制造能力,这些都是难题,毕竟“走出去也不能太丢人”。

收购进行得如此顺利的原因,是充裕的资金。汉能因水电业务产生的现金流而被认为是业内最不差钱的公司,A股上市的天顺风能则占尽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资金压力较小,国能电力则通过与日本风险投资合作解决了融资难题。

雄心勃勃的中国买家需要提防的是,美国公司的收购难度可能更大。

周捷三认为,相对于欧洲的创业公司,北美的新能源创业型公司更善于包装自己,公司为了IPO,往往拥有一支异常豪华的管理团队,这不仅增加了中国买家剥开豪华包装了解公司真实情况的难度,由Intel、GE等大公司前高管组成的管理团队也推高了收购价格。

相比之下,欧洲的新能源创业公司可能更适合中国,他们看起来更为朴素,创业者似乎也更注重员工的安置和长远利益。

董娜说,现在不仅是风电和太阳能,水处理、固废处理等环保领域也出现了不少标的,而一些希望弯道超车的更小型的民营企业,则已经把收购目标转至丹麦、意大利等欧洲更冷门的地方,不过他们得面对更难打交道的北欧人。

法国巴黎大区发展局中国代表处高级经理吕高冠相信,“最好的收购时机正在慢慢靠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