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64|回复: 0

新能源投资热该降温了

发表于 2009-5-2 08:24: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中国网滨海高新:   时间: 2009-05-01 15:28:12 
概要:中国的新能源投资正在如火如荼展开,涉足新能源投资的上市公司股票,更是抢眼。可是,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少量参与可以,太多投入风险过大,这个混水还是少趟为好。
    中国今后若干年的增长,仍然不是新能源这样的产业,而是可以带动就业的传统制造业
    中国的新能源投资正在如火如荼展开,涉足新能源投资的上市公司股票,更是抢眼。可是,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少量参与可以,太多投入风险过大,这个混水还是少趟为好。
    新能源投资兴起,是可以理解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矿石能源,本是一次性的,用一点就少一点,一旦失去永不再有。为什么只是最近几年人们才感到能源危机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一直是能源消费的大户,不过消费量增加比较平缓,大家对能源价格的变动,有比较稳定的预期。大约十年前开始,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成长,对能源的耗费明显增加,出乎世界的意料。这正是国际石油价格涨到147美元一桶的由头之一。
    当石油价格高企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一面做秀似的表示要开采近海油田,一面推出玉米炼制乙醇的计划。导致了国际粮食价格的大幅飙升,刺激了人们对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石油需求在增加,各国的石油储备也在增加,可是,石油的供给依然充分而稳定,即使没有节油技术的进步,再用几十年也没有任何问题,加上投机资金的获利回吐,油价一度迅速回落到35美元一桶。
    为什么玉米炼制汽油这个新能源项目,一阵风似的过去了。有多种原因,以下两点是我们进行新能源投资时需要认真考虑的。
    一、技术难度。开发一种新能源,需要克服难以想象的技术障碍。需要在相应基础理论和技术层面获得重大突破。投资新能源需要想清楚,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也许我们能取得某些进展,如果取得的不是领先水平,迟早要被别人超越和淘汰。
    二、成本。新能源技术的开发需要高投入,否则,新能源早就出现了。新技术的开发,必得经过多次失败,而后才能成功。如果投资新能源,我们能否承受长期投入而没有产出甚至完全失败的后果?谁来为这些失败买单?政府还是企业?我们的钱是不是多到了可以随便扔的地步?
    可以肯定地说,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没有能力。其实我们没有必要率先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只要别人开发出了新技术,我们完全可以随后跟上。这样,就可以节省多次失败的成本。
    善于做市场也是一个新产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前些年,美国曾投入巨资进行铱星手机的研发,可是,因为手机太贵,市场太小,而不得不放弃。在做市场上,我们的劣势可能比技术上还要明显。在全球能源市场一体化的时代,一旦一项新能源开发成功,其产品应该推向全球市场,才会更快地回收投入的巨大成本,获得高风险要求的高收益。如果仅靠本国获得某种垄断地位来赚钱,则在经济上并无多大价值。
    那么,我们不开发,谁会主动领先研发新能源呢?已经很明显,美国将是这样的角色。除了布什总统时期的乙醇项目外,奥巴马总统一上任就明确提出新能源战略。新能源汽车就是正在进行的项目。
    美国人买车,主要通过贷款进行,所以,汽车金融业一直是美国汽车业的支柱,可是金融危机重创了汽车金融,于是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同时遭到严重打击。特别是通用和克莱斯勒,面临破产的危险。美国人生产汽车,早已没有了比较优势,迟早要退出汽车生产领域,三大汽车公司也会消失。不过,三大公司比较幸运。现在是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的失业率已经接近10%这个极限,如果政府不救助,放任三大汽车公司破产,失业率继续上升,恐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所以,奥巴马政府给了三大汽车厂一个缓冲期。
    就在这期间,三大汽车厂心领神会,纷纷推出新能源汽车。奥巴马并且誓言,要用新能源产业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对美国来说,新能源产业不但是解决当前美国经济危机的出路之一,也是美国今后几年创新和增长的重点领域。因为已经让出的制造业不会再重归美国,美国需要的是新能源这样的新产业。
    利用新技术走出经济危机是美国的传统,这次也不会例外。可是中国情况不同,我们的制造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比较优势。当前出口形势严峻,再通过出口退税率等手段继续增加外需,至少在几年内是没有多少成效的,这就告诉我们要着手启动国内的需求,增加居民的收入。中国今后若干年的增长,仍然不是新能源这样的产业,而是可以带动就业的传统制造业。一旦居民收入增加,制造业的回复和繁荣将会再现。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福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