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20|回复: 0

王兴华:剑走偏锋

发表于 2009-5-15 07:49: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3年,中盛光电集团产销额从4000万达到30亿。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光伏领导小组组长韩庆华这样评价,“中盛光电是中国光伏行业的宝贝。”这个“宝贝”的当家人王兴华,不是光伏技术专家,也不是营销高手,而是一位喜欢剑走偏锋的“战略家”。
    王兴华在大学里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的前几年一直从事着与财务相关的工作。突然放弃高收入的稳定工作,从事当时还在起步阶段的新能源行业,在旁人看来这么做是在冒险。
    “其实,这‘出其不意’是早有准备的。”王兴华说。
    2002年8月到2004年1月期间,王兴华在南京合纵投资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管理部经理,并在久智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兼职财务总监。他说,投资管理部经理的工作让他能广泛接触到投资的各个领域,而担任财务总监又让他对新能源有了一定了解。
    “新能源行业当时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成为各大投资公司和巨头的宠儿。”
    经过一年市场调研分析与项目建设,2005年7月14日,光伏组件在中盛光电生产线上诞生,王兴华的寻梦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当时,受市场政策的影响,光伏产品的主要市场还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不少企业为了能顺利进军国外市场,纷纷采取贴牌生产和销售的策略。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王兴华提出了“做一家国际化企业、做一家真正的技术型企业”的战略目标,坚持发展自主品牌的经营策略。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完全正确。循着自主品牌战略与国际化路线,一批批带有“中盛光电”烙印的光伏组件获得了多个国家的标准认证,远销到全球六大洲42个国家和地区,为不同文化、不同肤色的人们带去中盛制造的清洁能源。
    随着全球光伏行业日趋成熟,世界各国市场已呈现出不同的产品需求和技术需求,全球一致的标准化产品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此时,王兴华清楚地认识到,单一的产能扩张将无法支撑企业发展。在众多中国光伏企业还把发展希望寄托于产业链上游时,王兴华又一次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他将目光投向了当时仅有几家知名国际化光伏企业涉足的终端光伏系统市场。2007年7月,在王兴华的部署下,中盛光电集团光伏伺服系统项目计划正式启动,同时确定了集团进军光伏终端市场的战略。
    在多方努力下,真正由中盛光电自主研发的第二、三代“追日”型光伏发电系统相继研发成功。新一代光伏发电系统,除了“追日”功能之外还开发了独特的防盗、远程监控系统。现在,在西班牙和美国都可以看到中盛光电集团生产安装的第三代光伏电站的身影。市场对于第三代光伏电站的认可又一次证明了王兴华决策的正确性。
     王兴华说,他为集团制定的下一个目标是,到2012年名列全球前十大光伏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成为第三代光伏电站的领导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