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9-11-17
- 积分
- 159
- 阅读权限
- 10
- 精华
|
1、畸形的产业结构
中国太阳能市场尽管目前依然红红火火,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其“两头在外”的畸形产业机构。
一方面硅料在国外,市场在国外。美日等海外国家掌握了硅料的生产技术,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获得了太阳能产业最丰厚的利润,同时又是全球太阳能光伏的最大需求市场,美日欧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
另一方面制造工厂集中在国内。在过去的几年内,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硅棒、硅片和电池加工制造中心。中国以较低的劳动和资源成本,换回微薄的制造利润。
2、产业投资过热
自2005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除了硅棒和硅片加工外,更多的涉及硅料生产。根据预测,2010年以后,我国潜在的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4万吨,而预测全球2010年多晶硅需求仅有约8万吨。
按照规划,中国光伏需求量到2020年也只有1800兆瓦,而2006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已经达到1600兆瓦,全球太阳能电池实际装机容量只有1400兆瓦。也就是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已经可以满足全世界的需求。
3、金融危机,市场萎缩
金融风暴对光伏企业的冲击十分明显,德国和西班牙两大市场受到重创,全球需求市场的下滑,产品过剩,导致激烈的竞争和组件价格大幅下降,全球范围的产业洗牌迫在眉睫。
2008年以来,国内大部分出口欧洲的光伏企业,面临着生死的抉择。太阳能电池板价格已下跌6%-8%,50%的中小光伏企业面临停产。同时,现货市场的硅料价格大幅下跌,使得签订长期合同订单的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中国光伏企业约98%的市场来自国外订单,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和日本,其中欧洲市场占了 2/3。欧元的大幅贬值也使得众多的光伏企业汇兑损失严重。
4、内需市场空白
目前,中国光伏行业销售的国外市场占了98%,而内需仅占2%左右。光伏产品的利用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有限的客户和市场无法形成强大的产业推动力,也尚未形成规模化降低成本的基础。
为了改变现状,中国长期的能源规划中把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订在能源消费总量的15%的高比例、新能源投资总额定在高达1800亿的高水平。
5、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链已成熟。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主要分成三大环节――多晶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经过几年发展,中国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链已成熟。
硅料:硅料提纯和生产除了传统三强――洛阳中硅、四川峨眉和新光硅业,涌现出一大批的市场新秀,包括大全集团、无锡中彩和徐州中能。
硅棒/硅片:以河北晶龙为龙头,涌现出多晶硅龙头LDK和单晶硅龙头锦州阳光,以及废料拉单晶的浙江昱辉,行业新秀包括扬州顺大、隆基硅、无锡海润和镇江环太。
电池/组件:以无锡尚德为龙头,涌现出一大批的电池企业,包括常州CSI、江苏林洋、河北晶澳、天威英利和中电光伏。
6、上市窗口已关闭
自2005年12月尚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以来,总计有14家太阳能相关企业实现在国内外上市,几乎涵盖了全球大部分主流的资本市场。任何一个资本市场不会容纳超过三个同类型的企业,中国的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海外上市的窗口基本已关闭。
国内资本市场与太阳能有关的上市公司不胜枚举,包括天威保变、航天机电、乐山电力、川投能源、金晶科技、南玻A等,国内上市的窗口也基本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