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52|回复: 0

“过剩”危机下,新能源企业如何自救?

发表于 2009-12-17 21:03: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CBN记者 王康鹏 发自北京 西宁 廊坊

过剩!过剩!过剩!一度被寄予厚望能够带动经济走出危机的新能源产业,在转瞬之间变得危机四伏。在中国,新能源产业上不断膨胀的投资热情,正酝酿出一场新的危机。

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名批评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存在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10月19日,发改委等十部委联手发文指出,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多晶硅产能已明显过剩;风电设备产能超过装机规模一倍,若不及时调控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过剩危机下,新能源企业该如何展开自救?风电设备企业、光伏企业已经陷入过剩的部分产能又该如何消化?与众不同,或是与众求同,一条合身的策略将是新能源企业最好的解困之计。

模式一:与众不同,寻找“红海”中的“蓝海”

10月29日,地处北京西北郊的新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首次在这里举行。在展馆入口处,一块几十平米见方的大展板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上百家参展企业,国内外主流的风电整机企业几乎全部亮相,无一缺席。

展馆内,参展企业卖力的做着宣传,有企业有运来了几吨重的风机原件,还有企业请来了沙画师现场作画来吸引人气。但有一家参展公司却与众不同,穆格公司(Moog),因为它吸引来的不是普通观众,而是正来参展的整机制造企业。

穆格公司亚太区总经理Seán Gartland向CBN记者介绍说,穆格公司的主要客户对象是整机制造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是风机变桨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全套的完整的风机桨距控制解决方案。穆格提供的系统,可监测和调节风机叶片倾角,控制叶片旋转速度,有效提高风机的效率。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就超过80家,预计2010年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与此同时,风机制造企业的利润率在持续大幅下降,在2007年毛利率高达29%,到今年已经降至13%-15%。但是,风机零部件的发展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风电产业的超常规发展造成了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

穆格所走的路,正是在竞争极端激烈的整机市场之外,抓住了一片利润丰厚、空间巨大的“蓝海”。避开竞争者众的整机市场,穆格选择了做零部件,以小生意赢取大市场;避开叶片、轴承等普通零部件,穆格选择了技术要求高的风机变桨控制系统。而这里,对长期专注于高性能运动控制的穆格来讲,恰恰是它的强项所在。

Seán告诉CBN记者:当中国风机装备市场竞争逐渐加剧,风机制造商和买家对质量和成本控制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为穆格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发挥所长、精确定位的市场战略,让穆格在2008年到2009年的风电业务增长率都保持在40%以上,预计明年依然会保持在20%到40%之间。下一步公司计划扩大上海工厂的产能,并在北京新建一个工厂。

实际上,所谓的风电设备过剩、多晶硅产能过剩,只是低端产能过剩、老产品重复建设过剩,在不少新产品、新工艺上,市场恰恰是非常紧缺!走差异化之路,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产品,企业就能够享受到整个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所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

提前“布局”、不走寻常路的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新奥光伏”),同样是这样一家聪明企业。

2007年,中国最大的民营能源分销企业新奥集团决定进入火热的光伏产业。当时,光伏市场是以晶硅类产品为主流,该类产品能源转化率高、技术相对成熟。而硅基薄膜电池这种新的技术路径,由于其较低的光能转化效率,并不被市场看好。

新奥光伏反倒选择了业界少有涉足的硅基薄膜电池。

新奥光伏首席科学家、制造中心总经理李洪文告诉记者说,晶硅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高耗能问题,而硅基薄膜电池在玻璃上用气体硅烷镀膜实现光电转换,消耗硅原料不到晶硅类产品的1%,生产过程和工艺更环保。从这点看,更看好硅基薄膜电池的长期前景。

如今,新奥光伏与众不同的选择让它尝到了甜头。在国家抑制、调控多晶硅的低端产能、重复建设之后,薄膜电池迅速兴起,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10月23日,新奥光伏与美国杜克能源公司(Duke Energy)签订协议,双方将按照50对50的股权比例在美国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北美的太阳能市场,开创了中国企业直接以股比形式在美国参与发电厂开发的先例。

李洪文向CBN记者介绍说,新奥光伏目前是国内少数几家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企业之一,拥有一条世界先进的超大型5.7平方米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线,今年6月已实现批量生产。“通过我们的技术开发,光电转化率达到9%左右,未来2-3年内将可以提高到12%左右,与晶硅电池的竞争力继续增强。”

模式二:与众求同,构筑一体化产业链

2007年6月1日,江西赛维LDK成功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成为中国企业历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最大的一次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简称)。4.69亿美元的融资额,也创下了中国新能源领域上市融资之最。

依靠“拥硅为王”的概念,以硅片切割起家的赛维LDK成为了中国光伏行业的一匹大黑马。在上市不久,赛维LDK宣布了更为惊人的扩张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斥资120亿元上马1.5万吨多晶硅项目,打造世界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赛维LDK居然开始变得“不务正业”起来。今年上半年,江西赛维LDK宣布与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Q-CelLS SE组建合资公司,共同致力于欧洲和中国的光伏市场开发。

依照赛维LDK的发展计划,与Q-Cells的合资公司将在德国进行工程开发,所有系统的多晶矽片由LDK提供,电池则由Q-Cells提供。通过合资公司,将有助于打通光能产能链,一改上游过剩、下游短缺的不均衡产业布局。

一般来说,求大、贪多,对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多而不精恰恰是拖累众多企业壮大的一条“顽疾”。但在光伏行业,追求多业务、多领域,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恰恰是降低企业成本、增长盈利能力的一条路子。

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雷霆表示,国内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上游的原材料靠进口,生产的终端产品也要靠出口。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产能过剩,需要中国的光伏企业加快转型,一方面涉足上游,获取更便宜的原料供应以摆脱原料困扰;一方面向下延伸产业链,为自己的产品找好出路。

“赛维LDK尝试着在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由单纯地专注硅片制造环节,向上拓展到多晶硅生产,向下进入下游的光伏工程市场。与Q-Cells SE合资,双方可以实现完整的光伏发电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更具有成本优势。”赛维LDK的一位高管向CBN记者表示。

光伏产业链是一条从上到下的垂直链条,从硅料生产、硅棒加工、硅片切割、多晶硅电池,再到组件生产、系统安装,完整的产业链条就是光伏企业竞争的优势所在。如今,走垂直一体化道路已经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正是打造全产业链的努力,让国内众多光伏巨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在发布的第三季度业绩展望中,赛维LDK预计三季度的营收将在2.4亿到2.7亿美元之间。在国内上市的光伏龙头企业天威保变[32.54 -0.61%],三季度实现净利润达到7.38亿元,与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70%。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企业打造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并非是要单纯的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而应该是在已经拥有的人才、技术、资源、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上下游延伸,打造更加抗风险能力的一体化产业链。这对企业来说,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

“因为资源限制,企业把全产业链都做的很大很精难度太大,但不关注上下游之间的协调就会出现问题,关注全产业链可以用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进行。”雷霆认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模式也各自不同,未必那一种就是最好,无论是求多还是做精,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第一财经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