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78|回复: 0

SPC 系列采访之:Eyelit

发表于 2010-1-28 15:10: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来源:e-works

近期e-works策划了一期过程质量管理——SPC的特别报道,为此e-works记者特采访了Eyelit 高级实施顾问 吕强。

    曾经在知名的外资制造业企业和软件实施企业工作过,拥有近八年的生产制造行业开发实施背景,拥有的完整的半导体,电子制造,以及医疗器材行业IT解决方 案,全面参与制造型企业的CIMS ,MES,BI,ERP,OA,BPM,CAPA,CRM,SPC,Asset Management,RMA以及PLM等的实施和开发。拥有成功的海外项目实施背景。拥有五年以上的软件项目管理经验。精通微软.NET开发。目前主要 为太阳能和半导体客户提供基于Eyelit的太阳能MES,AM,SPC,CAPA,Automation一体化解决方案。

    e-works: 请简要介绍Eyelit的SPC产品的发展情况,有哪些功能模块?行业分布情况等。
    吕强:Eyelit 的SPC是个很成熟的产品,被许多公司选择用于生产环节中的质量监控。功能涵盖在制品WIP跟踪;设备数据采集,对质量系统进行监控,并引起Action。主要包括OCAP,NCR。在太阳能,半导体,微机电,及其它消费电子行业都有广泛分布

     e-works:统计过程控制-SPC与ISO9000标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有何联系与区别?
    吕强: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和监察,建立并保持过程处于可接受的并且稳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产品与 服务质量的一种过程质量管理工具。它通过对检测数据的收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发现系统性因素出现的征兆,引发预防措施消除其影响,防止批量不 良,并能评估所采取的改进措施的有效性,以使质量得到持续的改善,使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事前预防”的效果,从而有效控制生 产过程、不断改进品质。
    ISO9000,TQM和6Sigma都是一种企业品质管理活动的模式和理念。 其中ISO9000是关于质量体系的一个标准,通过它的认证,仅代表你的组织具有了一定的品质管理能力,不代表你的品管系统有多厉害,因为这份标准制订 时,是考虑了很多组织的水平差异,不是按照最高的水平来制订的,符合它只能算及格,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而TQM是组织进行品质管理活动的一种模式,它的运作方式可根据企业的不同,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全员参与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它采用PDCA的管理模式,可以与ISO9000融合在一起进行。
    而6 Sigma是基于项目的改善方法,以大黑带、黑带、绿带为主的管理架构,采用DMAIC管理模式,6Sigma强调建立量化的业绩测量体系,6Sigma 强调财务回报和财务收益,需财务部门的参与;6Sigma所覆盖的领域和关注的改进点。也可以通过与ISO9000配合进行。

    e-works:SPC在哪些行业应用的比较好?请列举1-2个行业对过程质量的要求。
    吕强:SPC 能够用在各个不同的行业。对于Eyelit而言,在半导体,太阳能,以及微机电MEMS行业等是我们专注的方面。我们Eyelit的SPC除了对产品质量 跟踪之外,对于设备数据采集有非常的表现。在半导体行业,包括太阳能与微机电,产品质量与设备休戚相关。设备某处的螺丝松动,机油泄露,电压变化都会对产 品质量产生影响。我们通过对设备机台的数据采集和跟踪,始终使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提供了有效的前提。除此之外,在这些行业中,SPC对于在 制品数据采集,测试以及分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e-works:SPC作为一个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手段,请您分析一下企业在对过程监控时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控制点?
    吕强:企业在对过程进行监控时的控制点应该选取在:
    1. 产品或项目的关键质量特性。对于成熟的产品,很容易获得,对于新产品,新工艺,就需要使用DOE之类的方法去验证,找到过程的关键质量特性。同时获得关键过程参数。
    2. 控制设备上的一些关键过程参数。
    3. 过程变异的因素,比如4M1E中的一些变化参数。

   e-works:常用的控制图有哪几种?企业应该如何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
    吕强:一般常用的SPC控制图有两种计量型控制图和计数型控制图。
    其中计量型控制图又分为:均值-极差图(Xbar-R图)、中位数-极差图(Xmed-R图)、均值-标准差图(Xbar-S图)、单值-移动极差图(X-MR图)、预控图(Pre-control图)等;
    而计数型控制图可分为:不合格品率图(p图)、不合格品数图(Pn图)、单位缺陷数图(u图),缺陷数图(c图)等。

    e-works:SPC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实施SPC有无条件限制?企业应该做哪些准备?
    吕强:SPC就其字面理解就是统计过程控制,换言之,也就是以数据统计方法来进行的一种控制过程。
    其核心思想就是以控制图中围绕中心线的上下3-sigma为界限,来快速简便的识别过程中时候有因为异常原因而引起的波动。任何企业都可以使用SPC来控制生产过程,提高生产质量,但为了有效的利用好SPC,企业本身是需要做些前期准备的。
    因为SPC主要就是以数据来反应过程,以控制图来呈现过程表现。
    其主要实施步骤可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收集数据并作图。
    第二步:设定控制限,识别特殊原因并采取措施。
    第三步:分析与改进,确定普通原因变差的大小,并采取措施,减小变差。
    由此企业在实施SPC之前就可以考虑做如下一些准备:
    质量技术层面:
    1. 人员培训,与质量相关的人员均有具有SPC理念与意识。
    2. 关键控制点的识别,需要控制什么质量特性或过程参数,这些参数是针对什么产品或者什么过程。
    3. 制定测量方法及选取合适的测量仪器,并正确评价测量系统。
    4. 制定出合理的抽样计划,将相关信息标准化到检验计划中。
    5. 制定初步的反应计划。
    质量管理层面:
    1. 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实施SPC的有力保证。
    2. 强调全员参与。
    3. 合适的人力物力资源配备。

    e-works:企业应该如何挑选SPC系统?
    吕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供应商的实施能力
•            软件方面
•            售后支持
•            价格因素

    e-works:企业实施SPC有哪些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吕强: SPC主要就是以数据来反应过程,以控制图来呈现过程表现。
    其主要实施步骤可分为:
    1、 识别关键过程
    2、 确定过程关键变量(特性)
    3、 制定过程控制计划和规格标准
    4、 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
    5、 过程受控状态初始分析
    6、 过程能力分析
    7、 控制图监控
    8、 监控、诊断、改进
    在实施spc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由于来自不同总体的数据混杂在一起,将导致
    (1) 异常情况增多,如由于更换材料,导致控制图的异常点比换料前增多。
    (2) 控制限过宽,减弱了控制图对异常检出的敏感性。
    2. 由于单项公差的控制特性,导致在使用均值-极差控制图时工序中绝大多数或全部的点位于中心线一侧的现象,而使得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认为是好的趋 势,而不予以关注。此时应在确认检测系统无误的情况下,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种好的趋势能有所发展,然后重新计算控制限。
    3. 用极差图控制一段时间后,有些工序的控制图上会出现大部分点子分布在中心线以下的情况,这说明质量特性的分散程度变小了。此时不可忽视这项现象,因为分析并找出发生这种趋势的原因。然后重新计算控制限。
    4. 不连续抽样,易造成样本内部差异大,样本间差异小,据此确定的控制限较宽,减弱了控制图对异常检出的敏感性。
    5. 测量系统的精度不够导致的测量误差,会使控制图上出现周期波。
    6. 质量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严重偏离时,Cpk值降低,将导致不合格品率明显增加。
    7. 控制图出现了受控情况,但是没有相关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控制图光看不用。
    8. 需要定期重新计算控制限,否则控制图就成了摆设。

    e-works:贵公司的SPC系统通常会给企业带来哪些效益?
   吕强: Eyelit SPC能够提供到企业最大的收益是我们提供了开箱即用自动化的质量管理工具,允许用户追踪WIP,在SPC 启用的情况下设置自动化流程,其核心其实就在于客户能够自行实施,进行一些实时质量检测而不需要Eyelit或者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实施维护。

    e-works:我国在过程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然而中国企业实际的过程管理水平离国际水平还相去甚远,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吕强:中国企业实际的过程管理水平离国际水平还相去甚远,可能基于以下几种原因:
    1. 企业高层领导对统计方法认识不足,不予支持,导致中基层即使对统计方法有热情,也无可奈何。
    2. 企业搞质量管理流于形式,认为管理就是写文档,管文档,通过考核就是成功,对统计方法不感兴趣   
    3. 中基层员工没有参与热情,认为搞SPC又不增加我的工资,我何必自找麻烦?
    4. 对SPC认识存在误区,认为SPC运动后即能得到质量提升,本身没有对spc反映出来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的原因,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建立一个团队去持之以恒的实施方案直到解决问题。
    5. 不了解SPC过程能力统计,是基于过程受控状态前提下进行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所得的结论才具有意义。认为只要通过采集数据,输入,结果,输出,就可以得出结论过程是否可靠。
    6. 管理人员习惯于纸上谈兵,盲目的根据SPC状态图就来判定生产状况存在异常或产品质量发生状况,完全不了解SPC作为一种统计工具,当其引入的前提条件不正确是,可能产生虚假情报的情况,导致关联人员和部门产生抵触情绪。
    7. 认为SPC只是一套计算机软件,对实施SPC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仓促上马。同时对于实施中的风险缺乏必要的认识。
    8. 缺少持续改进,搞过程改进跟着老总的热情在走,老总关心了,就热情高涨,老总没关注,就偃旗息鼓。
    9. 手工记录,不能真实,及时的记录数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