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75|回复: 2

突破光伏应用瓶颈 技术创新仍是关键

发表于 2010-5-3 10:23: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世华财讯]中国太阳能发电的应用领域远远滞后于欧美国家,降低成本、突破应用瓶颈取决于技术的适应性和其升级、创新的潜力。

    据新华社4月29日报道,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成为新能源技术集中亮相的舞台。在世博园中国馆“新九州清宴”的园林四周,由红、绿、蓝三种颜色,共计2,800块高效彩色双玻太阳能电池组件铺就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条足有一公里长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不仅能为中国馆提供250千瓦的清洁电力,更与周围“新九州清宴”的园林相映成趣,成为世博园中的一大景观。

    探索:从“光伏建筑一体化”到“光伏环境一体化”

    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人类对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光伏建筑一体化”概念在美国提出,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阵安装在建筑的围护结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的方式逐渐成为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的应用方向。

    由于常规太阳能电池只有做成黑色才能保证较高的转换效率,因此,在常规太阳能电池应用于建筑物的过程中往往就会面临要么牺牲建筑物的外形美观,要么牺牲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的两难困境。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概念需要新的内涵,它必须考虑光伏组件与环境和建筑的协调性。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出既有较高转换效率又富于色彩变换的新产品。”湖南神州光电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枫表示。

    作为世博园中国馆高效彩色双玻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商,湖南神州光电能源有限公司已生产出多种色系的太阳能电池,其转换效率和传统黑色太阳能电池几乎没有区别。“这使得太阳能发电系统与建筑和环境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融为一体。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光伏环境一体化。”赵枫说。

    瓶颈:“会造不会用”的尴尬

    能否与环境、建筑物有效融合,对于太阳能技术的应用而言并非最主要的矛盾。

    作为世界第一大光伏组件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中国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已占到全世界的40%,但在太阳能发电的应用领域,却远远滞后于欧美国家。

    “2009年,国内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已经达到了2,400兆瓦,而国内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容量估计总计只有120兆瓦,仅占总产能的5%。会造不会用是中国光伏产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赵枫说。

    与德国、日本、法国等在太阳能发电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太阳能技术之所以无法进入到商业应用领域,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目前的太阳能电力还无法进入到普通的电网系统;另一方面,我国对太阳能电力的政府补贴额度依旧不大,太阳能电力的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场上也无竞争力可言。

    针对这些问题,2009年初,财政部已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相关意见,支持开展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在此基础上,以国家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国内光伏市场启动的“金太阳工程”也已列入了日程。

    赵枫表示,目前全球的光伏应用其实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谁在这个阶段加大了对光伏行业的投入和支持,谁就会在今后的竞争与发展中掌握行业的制高点。

    突破:关键仍在技术升级与创新

    在日前召开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落实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政府扶持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预期,不过在诸多非化石能源当中,究竟哪种能源形式能够得到政策的格外垂青还要取决于技术的适应性和其升级、创新的潜力。

    对于太阳能发电的应用而言,除了政府大规模的补贴和扶持,能否持续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使用寿命,从而降低发电成本仍是决定其能否最终走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性因素。

    长沙市经济委员会主任赵跃驷认为,政府对于新能源发展的投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但这必须建立在新能源技术能够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前提之上。
曾参与投资多家新能源上市企业的鼎鑫国际资本投资总监张雄姿也表示,作为国内长期关注新能源企业发展的私募基金,他们决定是否投资一家新能源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决定着该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

    赵枫表示,在高效彩色太阳能电池实现技术突破后,神州光电现在已经把目标锁定在了持续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之上。“技术的每一次升级与创新对新能源企业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样这也是新能源技术能否尽快被应用与普及的关键。”
发表于 2010-5-3 16:48:38 | 查看全部
是啊,技术创新很重要
发表于 2010-5-3 16:52:18 | 查看全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