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7-10-23
- 积分
- 390
- 阅读权限
- 200
- 精华
|
各个地方政府都准备连跃难关直取“低碳城市”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热情高涨,纷纷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构想和举措。但半月谈网记者采访了一些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发现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
警惕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被广泛认为是继工业化和信息化之后改变全球经济的又一场革命。而低碳城市则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多位专家认为,低碳城市建设表面上看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
在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大搞“政绩工程”,使城市建设染上了“高碳症”。比如,有的城市在发展规模上盲目贪大求洋,一味追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有的城市GDP至上,引进了大量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有的城市不惜代价大规模拆旧翻新建高楼、建超高层建筑;还有的城市大肆砍伐树木,拆毁或缩窄自行车道扩建大马路等等。而在实际生活中,“面子消费”、“奢侈消费”不断升级,私家车无节制增长,住房面积追求越大越好,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吴正德认为,这些举动与“低碳”发展的理念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向低碳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需求。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的行列。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指出,这股热情值得肯定,但要有科学的态度,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一些地方正从发展新能源产业入手,进而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理念。然而采访中有些代表委员和专家对部分新能源产业是否属于低碳产业提出质疑,如不少城市大力发展的光伏产业,有的专家认为对太阳能光伏电池应进行能耗分析,要计算硅材料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发电总量,才能正确判断其“低碳”的真伪。另外,很多替代能源的投资项目如煤制油、煤制醇醚、煤制气在制造出碳排放量低的能源产品过程中,也制造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关专家谈到,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引进的不少外资项目,属于典型的“高碳”产业,有的地方领导却把这种工业“洋垃圾”当作“摇钱树”。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崔胜辉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这种认识是浅薄的,这样的“低碳城市”不宜作为推广试点。
注重科学规划和布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马学禄告诉记者,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其他原因,我国目前城市建筑拆迁浪费严重,“有数据显示,英国的建筑物平均寿命可达80年,我国的只有17年。一些城市建筑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看似经济繁荣了,却消耗了大量资源”。
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刚性性质,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宏观布局上,从分散发展向集群发展转移,加强对中小城市、卫星城市、新兴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等专家说,从低碳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城市不应该建得太大,目前各中小城市持续扩张,“热岛效应”突出,导致城市碳排放加剧,“今后我国城市建设不应该以大取胜,而应该以群取胜,通过中小城市聚落,形成一个个城市群”。
其次,具体到每个城市,应科学界定城市发展边界,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从城市、园区、社区做好科学规划,重点设计好用能和节能环节,逐步推广能源管理系统,进行碳排放信息管理。”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白效明说,在区域的发展上,能源的梯级利用和综合利用等都有很好的探索,我国低碳城市应借鉴国外经验搞好规划,诸如能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使用、集中供热、水环境保护、市内人工湿地保护等都需要周全规划。
第三,城市规划建设应以发展绿色建筑为主。绿色建筑的设计规划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再生资源,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如英国在房屋设计时就要求使用建筑节能材料。
第四,搞好道路设计规划,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城市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和主导的交通模式。城市的路网应该是“窄而密”,而不是“宽而疏”。这样,有利于发展运载效率相对较高的以公共汽车、地铁等为主的交通体系。城市不宜大规模普及小汽车之类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的交通工具,应推广公交为主、私家车为辅的出行模式。
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些代表委员和专家为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及低碳能源生产和利用,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能源保障。白效明指出,目前我国加大了对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欲将其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级地方政府要着力解决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实现技术突破,提高产业竞争力,最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份额,使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结构更为清洁。
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最终实现低碳可生产、可持续增长的生产模式。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认为,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平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的关系。
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在城市推广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目前,欧盟成员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积极行动,承诺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低碳城市建设可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在他看来,我国目前的能耗强度过高,能源效率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节能与增效的空间大、成本低,减排温室气体的效果最为明显。应当明确,工业企业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重点,但政府的决策行为和居民的生活行为也同样重要。(记者 赵仁伟 叶建平 郭远明 叶含勇)
来源:半月谈 编辑:戴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