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77|回复: 0

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的必然选择?

发表于 2010-12-18 20:08: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2010年中国光伏产业在迎来了“小阳春”后,中国光伏企业正悄然开始反思全产业链的模式。事实上,对于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在内的5个产业链环节,中国光伏业界都存在着“一体化”与“专业化”两种商业路径。后者以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为代表,坚守产业链的一环,认为,“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而前者则以英利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信奉全产业链模式能够带来成本的最低化。同时,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CSI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等光伏企业也同时在产业链上有不同程度的延伸,试图走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为什么企业无比热衷垂直的产业链?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曾这样公开表示,“谁能做到低成本,谁就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效率、管理等各方面,垂直一体化战略是低成本的必然要求”。事实上,任何产业都有“一体化”与“专业化”的差别,而企业也面临着在这两方面的选择。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秘书长王月海认为,市场分工和全产业链各有各的好处。“但是从产业发展的成熟化趋势来讲,分工是趋势,比如说德国,但是在中国,产业发展状况比较复杂。”他意味深长地说。' T' X$ G  y0 X$ Y; N- q
    从下游向上延伸的模式

   在光伏产业链中,包括硅料、硅片、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安装系统5个环节。其中壁垒最高的环节为太阳能级高纯多晶硅原料生产,目前基本被国际上七大厂家垄断。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属于产业链中游,其中太阳能电池芯片制造进入壁垒次高,其制造过程主要是技术密集、工艺和设备要求高,电池芯片转换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处于该环节企业的盈利能力。最后是光伏电网的安装系统,市场主要在欧洲,而中国应用还很少。因此,对中国来讲这个行业是个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行业。最成熟的电池制造,在苏州已经形成了相当的产业集群,而且领军企业基本上已经在2007年完成了海外上市的资本运作。并且这些企业的产品90%以上出口海外。

   硅原料的应用可以占到电池成本的70%。而高纯度晶体硅的供应基本上处于国际七大厂家的垄断之中,主要分布在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以及挪威等国家。他们的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下游的光伏产业则处于刚起步阶段,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可称雄的企业。除此之外,国内还有300多家太阳能电池厂家,但是大多数厂商都只是购买电池芯片进行简单的组件封装工作,且产品品种较为单一。

   目前,各光伏企业纷纷在打通产业链上发力,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从先入行的到后进者,纷纷踏进了“多晶硅—电池—太阳能发电”的模式。随着2009年四季度以来,全球光伏应用市场逐渐复苏,国内光伏产业也开始欣欣向荣。但由于过去几年产能扩张严重,光伏下游组件价格连续下挫。相比之下,由于产能不足,中游的硅片价格近期却意外上涨。从光伏的产业链来看,光伏下游进入门槛相比较低,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跃称,下游光伏组件的生产相对比较容易,而中游拉晶切片的投资高于下游,“整体风险也比下游高”。“我们是一个垂直整合的企业,从多晶硅碇到光伏组件,还有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装,但我们的投资一般是从光伏组件开始向上游延伸。”马跃称出于风险与收益的考虑,林洋新能源一般是先扩产下游再扩产中游,“同类型的企业基本都是通过这样的模式来发展”。! b2 N9 [. o/ S/ ?* ]1 a+ w
    新一轮硅片扩产潮上演) m+ d; p- l, i* G' E
    台湾电子专业信息《DIGITIMES》称,2010年光伏产业复苏后,两岸诸多光伏硅片厂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从而引发扩产热潮,甚至使得中游设备商面临交不出货的压力,交货期也从正常的3个月,延长至4~5个月的时间。据世界第三大硅片制造商——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发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年报称,2010年初期,光伏市场需求旺盛,预计上半年需求仍将保持旺盛。报告披露,目前多晶硅价格保持稳定,硅片现货报价则出现上涨。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几年国内光伏产业的投资大量集中于下游领域,以致于光伏组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在这个领域也最为严重。相对而言,硅片产能却是不足的。“但如今,国内又出现新一轮的硅片扩产潮,这同样很不理性。”上述人士告诫说,“硅片企业要防止重蹈组件企业的覆辙”。7 ]0 {9 F9 C$ Y4 R
    江苏“五虎将”的一体化之路

我们只做电池,没有打算做产业链的计划。因为市场决定了专业化分工,我们主要做差异化。”中电光伏有限公司媒介专员曾这样表示。这家200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的江苏公司,特色在于专注多(单)晶硅电池的生产,不涉及组件制造及更下游的环节。但事实上,与中电光伏属同一控制人的中电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却在打造着完全的产业链,中电光伏有限公司恰恰是产业链上其中的一环。2007年中电电气上市时,恰逢原料波动和产品价格大跌,给上市公司带来了经营风险。于是中电电气有了整合产业链的想法,之后中电电气一鼓作气建立了4个上下游子公司并成立了光伏事业部,走上了一体化发展之路。

  相比江苏太阳能“五虎将”其他4名成员,即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苏州CSI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中电是最晚在海外上市的。而目前,“五虎将”及他们的关联公司,无一例外的开始建设上下游的产业链。从2004年开始,天合光能开始实施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建成并扩大了组件安装和单晶生产基地,其业务能够涵盖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和系统集成。尚德电力也是由电池起家。目前,尚德电力则计划到2012年成立10周年之际,将形成硅材料、硅基太阳能电池、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和发电系统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此外,苏州CSI阿特斯通吃硅片、电池和组件,林洋新能源构思的电站项目,都在按照自己的思路突破原有业务。

  后发力者的斗争# o6 E( H+ f+ k5 n* R' Y: @5 [
    如果说2007年太阳能电池价格的下跌让“五虎将”们思变,那么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多晶硅价格暴跌则使上游企业有了向下的冲动,2010年产业链整合发展成为各大光伏企业的方向,而一些后来进入的企业,也纷纷选择了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I6 T. q" C1 ~, h. j- T8 ]' V
    2009年12月16日,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与全球电力资源有限公司旗下GPR-SBTFC合作在欧洲开发建设100MW光伏电站;早在7月份,赛维LDK就开始与意大利太阳能系统整合商企业在意大利合作开发光伏电站。“2009年我们的光伏商业模式基本成型了,光伏工程系统很有前景,在未来市场很大。”赛维LDK总裁办的廖女士肯定的说。虽然在国内也有发展,但赛维LDK的光伏项目仍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而起步较晚的企业,则从一开始就打出了“全产业链”的旗号。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典型的代表。从2006年决意将太阳能列为主业来做到现在,南玻集团已经成立了3家子公司来打造产业链:负责硅料生产的宜昌南玻硅材料公司、中游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东莞南玻光伏科技公司以及制造太阳能玻璃的东莞公司。

  “一体化”or“专业化”?+ ~! ^" I! _6 T8 g
    事实上,任何产业都有“一体化”与“专业化”的差别,而企业也面临着这两方面的选择。一名长期观察此行业的券商分析师曾表示,“无论一体化还是专业化,都有生存的空间。但是长期发展来讲,与半导体行业类似,这是一个高度关注成本的行业,必然会导致分工明确”。

  但对于众多光伏企业来讲,“一体化”与“专业化”两种趋势如何发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能够盈利。而企业们的产业链整合之路,要想做大做强,还是会随着自身的发展逐渐抛弃一些业务,最终回到专业化分工的轨道上来,预计这还需要两、三年的发展才能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