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7-10-23
- 积分
- 3987
- 阅读权限
- 200
- 精华
|
忙忙碌碌的慕尼黑之行悄然告一段落,参展的以及没有参展的企业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切都在按不就班地发展着。工厂规模大一点的企业,生产部门还能够让一切都运转着,规模小一些的公司,一线的员工好多只能在家内外焦热了,成也太阳,败也太阳!
好歹熬到了月底,德国的政策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糟糕,没有发生让人担心的“再次削减”,媒体开始发威了。IMS率先做出了下半年火爆的预测,连续几天渠道都在报道市场要复苏,好多理由似乎是去年就给想好了的。其实,大公司的订单本来也就没有欠缺到很严重的程度,只是小公司,在平衡库存,扩展,开拓等方面会有更大的心理负担。Solarbuzz则把重点转到宣传美国的新政策,在介绍加州州长参加的活动的时候,甚至把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斗没有区分得很仔细。
在欧洲,很可惜没有太多如在美国发生的新的大型商务运作或项目实施的正面报道,有的只是公司结构的调整信息。
Meyer Burger梅耶博格公司收购Roth&Rau的股份在本月底基本确认完成,前者到本月底将拥有后者超过60%的股份,可以在太阳能设备领域大干一场了。现在看来,让Roth&Rau这类公司遇到困境的,可能也还是来自德国的竞争对手。如Manz Automation AG,之前在汽车,触摸屏领域很强,如今在转而选择“光伏方向”以后,在亚洲非常有成效!携Intersolar获奖的余威,近日他们宣布将公司改名,去掉Automation这个词,意味着以后项目范围将会更广了,比如他们在锂电池方面的动作。估计待到他们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还会参与到“标准”制定当中去,确定行业里的东西该怎么做。
Bosch(博世)这个很多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在光伏行业虽然是“后来者”,但是无论是在Intersolar上,还是他们近期宣布在马来西亚建厂的举动,都充分展现了“居上”的势头。从投资额上来讲,他们计划到2013年投入5.2亿欧元,招收近2000名员工,实现电池片640MW,组件150MW的规模。而同期中国的企业中电在扬州的企业,要实现500MW电池片的产能,投资额约为2.8亿美元,两者有近3倍的差异,由此也能看出一点中国发展光伏的优势!
只是国内大家都在如此“看好”光伏,不断地往里面投资,人为地营造一个“万业助光伏”的怪圈,无端地中了“电价可以降到5美分每度”的圈套,用“传销”的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浪费和价格的降低。(试想,如果全中国都在喊,我们能把飞机的价格做到比汽车还低,而且还通过政策去补贴支持飞机工业,销路没有问题,相关配套的企业都能赚钱,保证中国移动之类的公司也会投钱进来搞飞机工业。等到投入得过多,价格卖不上去的时候,自然也就降价了,经过价格几次起伏,牺牲一批自以为能赚钱的企业的利益,整个飞机的价格就降下来了)
一向在欧洲行事有些另类的英国,近日在其国情宣言NPS(National Police Statement)里对光伏就没有任何重视,只提到到2025年他们会把非常规能源发电量比例提高到15%,而此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靠8个新建的核电站。
和英国如此保守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意大利,现在宣称和核电告别,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天真地以为意大利的市场会重新辉煌呢?
作者:Solar_cool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