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32|回复: 0

欧盟制裁光伏产业并非完全是坏事

发表于 2012-9-20 19:44: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反倾销”、“200亿美元”,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是两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名词。

   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通知正式宣布,将对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这是中欧双方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

    悬在中国光伏企业头上这把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光伏产业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然而凡事看两面,欧盟的大规模制裁,或许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

       光伏产业已是命悬一线

    2011年10月,美国发起的中国产晶硅光伏电池产品的“双反”调查,早已让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凄风苦雨之中。而这一次的欧盟“反倾销调查”,更是将光伏产业逼上绝路。

    据统计,2011年,我国出口约358亿美元光伏产品,有超过六成出口到欧盟,价值210亿欧元(约合265亿美元)。欧洲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意义远大于美国。业内人士认为,欧盟正式立案带给中国光伏最直接的打击是又将有一批光伏企业倒下,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在劫难逃。中小企业的主要市场就在欧洲,欧盟大门关闭后一些企业将会面临资金链供应断裂,新兴市场购买力又不够,加上国内的各种补贴政策难以覆盖中小企业,估计30%甚至更多的光伏企业会因此倒闭。

    尽管在欧盟确定立案后,终裁将在立案后12个月,最迟不超过15个月内进行。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在理论上还有机会改变欧盟大门关闭的结果,然而光伏产业陷入绝境已成定局。

    而祸不单行的是,在美欧相继向中国光伏产业挥动反倾销“大棒”之后,印度近日也宣布收到业界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调查申请。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次次的围剿已经警示我们,中国光伏产业的出路决不在于是否能怀着侥幸的心理,躲过来自四面八方的狙击,以此苟延残喘。而是必须探本朔源,寻找危机发生的根源。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陷入绝境始能认清自我

    不见棺材不落泪,这的的确确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真切写照。光伏产业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实在是自食其果。正是光伏产业自身长期以来的畸形发展,导致了今天频频出现的危机。

    首先,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自2000年以来,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欧洲大量运用,多晶硅需求量逐年提升,国内多晶硅价格一路飞涨。2008至2011年间,我国爆发式地出现了大批的光伏企业。到2011年,国内已经量产及在建的光伏企业产能已达到了500亿瓦特,而彼时全球光伏总安装量仅有270亿瓦特。可见中国光伏产能早在2011年就已严重过剩。而市场严重过剩,又必然会导致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频发以及价格战的出现。其次,销售过分依赖于欧美市场。中国光伏产品约有60%出口至欧盟,美国市场占20%。以2011年为例,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额高达5000亿,其中90%都用于出口,以至于中国太阳能光伏的安装量仅500兆瓦,所占比例不到世界的3%,仅占国内产量的4%。最后,自主创新无力。时至今日,我国的多晶硅仍有50%左右、银浆100%、装备20%等需要进口,绝大多数测试设备仪器依赖进口,致使光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高。

    由此看来,中国光伏产业真正危机并不是反倾销案,而是核心竞争力不足以及过度依赖出口市场等问题。欧美的反倾销调查,不过是将让潜在危机提前了而已。

    而从本质上看,光伏行业只是三来一补的低端外贸模式的翻版,虽然隶属高科技的新能源领域,实际上却是劳力出售者。所以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过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企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口号喊了许多年,到现在走的仍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数量型、粗放型老路。光伏行业的困境,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成为向国外输出廉价产品的制造车间,就永远没有主动权,没有技术核心,最终也没有市场进入权,而在越来越多的国际摩擦下,任何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都将是对中国制造业的致命打击。

    所以,之所以说欧盟制裁光伏产业未尝不是好事,就在于绝境之中,才更有生存的欲望,才能迫使光伏行业痛定思痛,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

       转型升级方可绝处逢生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认清了自身不足,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完善自我。唯有转型升级,方有绝地反击之可能。

推进光伏企业转型升级,要推进企业向内外销兼顾转变,大力开发国内市场,这是光伏危机的燃眉之急。我国光伏产业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遭遇到的贸易保护主义牵制也日益严重。因此企业必须立足于开拓国内市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充分满足国内市场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成为世界之最,但发电量仅占我国全年发电量的1.55%,光伏发电量不到0.1%,说明我国新能源的成长空间很大。9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21GW)以上。这意味着届时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2011年基础上将扩大5倍。对于受欧美市场阻碍的光伏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利好消息。

    当然,推进光伏企业转型升级,关键还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新能源是未来的新兴产业,发达国家要发展实体经济,重振制造业,一定会选择这样的朝阳产业与我们竞争。如若不掌握核心技术,单一依靠装备、产能推动发展,重复过去的低端加工,光伏产业就不会有明天。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能力储备,推动质量的提升,优化成本结构,才是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引擎。

    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已经将中国光伏行业逼入绝境,但这并非完全是件坏事。绝处仍能逢生,如果光伏企业能从这次危机中找出原因,快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危机就能成为生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