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9-5-13
- 积分
- 2312
- 阅读权限
- 40
- 精华
|
这是省委书记梁保华在许多场合最爱举的一个例子:
10年前,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施正荣博士,带着其个人获得的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来到无锡创业。如今,他创办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光伏太阳能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同时也使得无锡一跃成为国内新能源产业的“翘楚”: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制造技术和产值位居世界前列,光伏太阳能组件产值已占到全球的11%。
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崛起一个新兴产业。施正荣和他创造的尚德神话,激发了江苏各级主政者强烈的人才意识。现在,刘海涛和传感网工程技术中心、张雷和远景能源……一个个新的“尚德神话”,正在江苏这片新兴产业发展的沃土上不断被复制。
“建设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根本要靠人才支撑;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特色基地,关键要建设人才高地。”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上的这番话,已经成为全省上下高度一致的共识。
“三个优先”,构建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禀赋不足的江苏来说,更是最现实、最可依赖、最具潜力的发展资源。
正是基于这样的省情实际,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更加重视识才、揽才、用才,做到人才发展优先规划、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障,着力构建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越是转型升级步伐快的地方和企业,越是求才若渴。大家都认识到,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抢占竞争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说。近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正在为乡镇选派第三批科技镇长团成员。在正式启动前,省委组织部对各地需求情况进行摸底发现,各地对选派“科技镇长团”都抱有高度热情,提出了大量需求。根据前期摸底,省委组织部把这次选派的规模扩大到200名,并根据需要加大了对省外30所重点高校人才的选拔力度。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立平在动员大会上向在场的高校、科研院所人事部门负责人热情“呼唤”把更多优秀人才选派到苏州来,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献计出力!
有着这样渴望的,远不止苏州。“人才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素,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的链式效应已经充分显现。”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过利平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一个明显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走进高校科研院所、走出国门,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上。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招才引智,像重视培育产业项目一样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各地发展的新态势。
记者了解到,正在制订的我省首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经反复讨论修改,目前进行到了第10稿。在这份基本定型的规划稿中,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人力资本贡献率等多项重要指标赫然在目。规划稿还把人才发展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在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也有较大提高。人才发展理念的更新和“三个优先”的落实,必将为江苏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海纳百川,集聚高端人才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
5月7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媒体宣布,启动2010年度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申报工作。作为我省海外引才的品牌工程,“双创”计划今年的手笔更大了:省财政资助总额升至4亿元,引进规模扩为400人,除对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每人100万元资助外,创新创业团队还可从科技主管部门获得3至5年的持续支持。
引才专项资金从2007年1个亿升至2亿,再到今年的4个亿,翻番的数字凸显出江苏在引进人才上的“如饥似渴”。
在省级计划带动下,目前13个省辖市全部出台引才计划,省市各级引才资金达26亿元,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上下联动竞相引才的生动局面,涌现出一大批像施正荣这样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新兴产业领军人才。
在江阴,受益于“530计划”,张雷和他的伙伴们创办的远景能源,自主研发出全球首例87米大叶轮1.5兆瓦风电机组,2009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今年目标锁定20亿元以上,一个“风能王国”悄然成形。
在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囊括了我国从事小核酸研究的最优秀人才,集聚了国内近半数小核酸研发生产企业,3个项目入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在泰州中国医药城,60多名领军人才和精英团队带来了最前沿的国际生物技术和成果,有2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申报。
为了让人才既能干得好又能留得住,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整合资源,打造人才集聚载体,构建优质服务体系,提供金融扶持,为人才在江苏创新创业营造最佳环境。目前,全省共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200家,设立的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已达277亿元,此外,还对科技人才项目实行税收减免,将科技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科技创新“50条”政策,加大了人才和科技投入向企业倾斜力度,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人才开发的内生动力。
截至去年底,省市县三级共资助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0多名,组建创新团队550多个,有6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造就了一大批院士董事长、教授CEO。这些人才80%来自海外、7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大多分布在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已申报专利1200多项,开发新产品960多只,实现新技术产品销售860亿元。除了直接引进,我省还依托142个企业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了154名两院院士,为江苏自主创新贡献出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各地都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无锡全面实施“无锡千人计划”,加快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苏州5年内将投入30亿元,引进、培育并重点支持千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万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扬州市县财政拿出1亿多元作为专项资金,计划3年内面向国内外引进1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高等院校必须从战略和机制上把学校发展与江苏新一轮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高校中蕴藏的巨大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进一步释放出来。
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和文化强省建设,加快实施高校优势学科与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一项项务实创新的举措正在迅速付诸实施。
部分高校已经率先行动起来。南京工业大学启动了“工大才俊”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低碳经济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研究方向进行重点资助。该校党委书记王德明说,南工大将结合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建成一批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基地。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为此,我省正在致力于调优职业教育结构。一方面,调整布局结构,继续以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建设为抓手,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的优质职业院校。另一方面,调整、优化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着力培养更多适应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的各类高技能人才。
本报记者郁芬任松筠顾雷鸣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