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7-12-12
- 积分
- 118
- 阅读权限
- 10
- 精华
|
民工荒一定是一个长期的、不可逆转的趋势。现在一些企业采取的吸引民工回流的做法,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一定是无济于事的。这里面有一个深层次的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背景变化的原因。我特地到内地的5/6个县市,针对内地操作工的供给情况开展了调研。其中某县所有10~18岁的人群中,18岁的人有1.7万,12岁的不过5000人,剩余几个县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见图)。所以,从现实来看,受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实际能够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正在逐年下降。如果企业没能据此做出战略调整,未来显著的人口变迁将导致劳动力供给出现极大紧缺。
另外,由于中国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上升,预计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将迅速上升。同期的调查数据显示:1.7万人群中,有一半人的文化水平是大专以下,另一半人的文化则在大专以上。根据目前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进行推算,再过5年,如今12岁的人群,可能大部分都是大专生。基于此,未来的趋势可能是中专学校缩减,老师分流,部分大专学校倒闭。
那么,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应该怎么应对呢?最首先要做的,逐步提高车间技术员工的待遇。不仅仅是增加一点工资,同时还要提高岗位的技术含量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则是要逐渐打破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身份和待遇界限。个人认为,由于体力劳动者人数的减少,五年后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待遇会趋向一致。目前在中国,人工成本低的优势还在,再过几年,当人工成本提高,这种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作为制造型企业,一方面在保证员工数量的同时,提高个人待遇,另一方面也要分散建厂,避免因城市人口单一带来的用工短缺。
|
结束时间: 2010-7-2 11:57
辩手:0 ( 加入 )
|
|
辩手:1 ( 加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