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7-10-23
- 积分
- 3987
- 阅读权限
- 200
- 精华
|
千年寒冬还是百年暖冬? 喜好搞噱头的国内媒体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很多的报道。相比之下,欧洲这边的媒体对天气的报道就要少了很多,至少没有太多的很带“总结性”的报道。大家都知道,到了冬天就会冷,有些日子会冷,有些日子会热,自然现象。
很自然的也就体现到了光伏产品的价格上,涨一涨,跌一跌,汇率有变化,到了欧洲的价格也会有变化。
和很多其他的原因一道,这些因素促成了KACO在美国的工厂的建设。这家靠近奥迪德国第二大生产中心的逆变器产商和汽车工业很有一些渊源,所以很多方面有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子。在美国,他们有研发也有工厂,完全独立的一套,也方便去理解和消化当地的政策法规,可以很迅速地反应。不过他们预测美国的光伏增长可能在10%以内,那些对美国市场特别有信心的同胞们可以借鉴一下,略微小心一点。
同行业的老大SMA则走了不完全一样的路。他们十二月份迈出了一大步,往纵深发展了一步,他们的产品Sunny Tripower 15000TL获得了德国国家能源及水资源协会的中压入网许可。也就是说他们的逆变器以后可以直接并到中压网(11KV或22KV),这对大型电站的发展会有积极推动作用,说白了,是加强了SMA的垄断地位。做光伏逆变就得做成这样!
老大哥如此强劲,新小弟也不一般,Manz这个绝对的后来入行者,刚刚公布了五千万欧元的订单。两年前困境中从汽车,电子屏幕行业转行过来,Manz先生远攻近交,不仅高调宣传入行,还大力招兵买马,在法兰克福附近成立子公司,之后又间接获取斯图加特新能源研究所的技术使用权。很快他们就能提供“解决方案”了。可以预见2011年将是他们忙碌奔波的一年。
如此忙碌并快乐地增长者,让人看得烟花缭乱。相比之下,德国过去的四大金刚里的除Solarworld以外的Conergy, QCell, Solon就显得有些跟随吃力。有伯林高校的老师做好事者对他们进行了研究。Conergy供应商和客户太多太杂;QCell所专注的电池片产线利润也日渐薄弱起来; Solon因为产品生产成本太高,和中国企业相比几乎没有优势。
这边这个报告还在传阅中时,另一边已经接连有报道,搞绿色能源电力消费配送的Terajoule收购了QCell配电销售子公司,Delta台达收购了Solon的逆变器事业部。
且不论后者是否和台达有深层次的关系,台达这种勇于切入的精神就很值得欣赏。他们的行为,应该可以给我们很多要入行的企业一些深层的启示。。。
作者:Solar_cool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