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8-9-5
- 积分
- 35207
- 阅读权限
- 200
- 精华
|
在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美国双反、欧盟即将提起双反的腹背受敌之际,多数企业均认为出路在于国内,不过当他们谈到国内市场,均不约而同用了“纠结、混乱”来形容。
2009年之前,中国光伏行业虽然造就了施正荣、彭小峰等新能源首富,整个行业也占据了全球50%的市场份额,但中国市场的安装量几乎为零,光伏企业都是在中国建厂然后把产品全部卖往欧洲。
2009年,敦煌10兆瓦光伏示范工程开始招标,近50家企业参与了竞标,英利更是爆出了每瓦0.69元的超低价,引起巨大风波,因为当时的成本平均就在每瓦1.5元以上,而最终的得标者为赛维旗下的百世德,报价为0.99元。以此项目为标志,中国光伏市场终于开始启动了,当年我国的安装量从零到了200兆瓦。
2010年,我国光伏的安装量是300兆瓦,而到了2011年,由于上网电价的推出,这一年的安装量暴增到了2吉瓦,虽数字上看,有着近8倍的增长,但这一数字尚不足无锡尚德一家的产能,在去年,该公司的产能为2.4吉瓦。而在此之外,在国内安装市场充斥着暗箱操作、利益交换、假冒伪劣等种种隐秘之事。
一位光伏企业销售总监向记者抱怨说,如不是库存严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在不愿意在国内做生意,他说在最初的销售环节,你不仅要与竞争对手比价格,比回扣、还要比酒力。
来源:中国经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