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8-9-5
- 积分
- 35207
- 阅读权限
- 200
- 精华
|
全球光伏产业持续萎缩,中国光伏业也面临“寒冬”,中国商务部官员表示,此时还对中国的光伏采取“双反”无益,合作才能共赢。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余本林27日在太原举办的“中国国际太阳能峰会”上指出,“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采取限制措施,不仅损害中国光伏产业利益,也必将破坏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分工布局和正常贸易的开展。”他说,在全球光伏产业持续萎缩之际,世界光伏同行更应加强合作,共克时艰。
10月11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从中国进口太阳能板和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34%至47%关税。受此影响,欧盟继9月份对中国的光伏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后,正在积极推动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双反)。
对此,余本林表示,某些国家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一味寻求贸易保护做法,是一种比较狭隘和短视的行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正面临一场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挑战。在余本林看来,对华光伏“双反”无益产业回暖。中外光伏产业是优势互补、密切相关、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1-8月份,中国多晶硅进口5.5万吨,增长31%。其中,从美国进口2.3万吨,同比增幅100%。全年的进口量预计将超8万吨,远高于去年的6.46万吨。
不过,随着全球太阳能需求下降和欧美贸易壁垒持续发酵,中国光伏产业正陷入困境。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称,“到目前为止,9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已经停产,仍在生产的企业只有5家,但开机率也在下降。”
王勃华认为,主要由于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无序,对外依存度高,技术基础和创新不足,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迅速恶化。特别是产业制造能力的增长远远超出了市场的增长,严重的产能过剩打乱了产业发展的正常节奏。
不过,中国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与产能严重过剩的光伏产品制造业相比,国内光伏应用的规模还很小,市场前景不应悲观。”
来自:联合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