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8-9-5
- 积分
- 35203
- 阅读权限
- 200
- 精华
|
光伏迎来喘息期 警惕政策走过场打折扣
近期光伏利好政策盘点及分析
政策一:9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GW以上,其中分布式发电占据10GW。
点评:截至2011年底,中国光伏总装机量仅为3.6GW,要想完成“十二五”末21GW的目标,意味着从今年起到2015年,中国每年的光伏装机量要达到5GW,与今年装机水平相当,按照该国家规划光伏行业显然不会出现所谓的爆发性增长事件。
政策二:9月14日,国家能源局再次印发《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每个省市首批可以申报3个不超过500MW的示范区。如果以每个省(区)申报不超过500MW、全国31
个省(区、市)来测算的话,总装机量的上限将达15GW,再次将规模提高50%。
点评:几天之内,国家能源局将分布式发电规划变相提高到15GW,这一数字远高于先前出台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10GW,凸显出国家有关部门在支持和帮扶光伏行业时的矛盾心里。如果严格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10G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量无法缓解现有危机;如果一味帮扶,装机量大幅扩大则财政吃紧,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光伏产业的市场化问题。此外,《通知》并未明确首批15GW装机量何时完成,在“十二五”之内是否会有第二期、第三期,暂时也无人知晓。总之,在变幻莫测的形势下,国家层面的救助也是根据市场而动,摸着石头过河。
政策三:近日,在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和国家能源局召开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工作座谈会”上,年内“金太阳”示范工程安装量由年初既定的1.7GW目标调整为3GW,增加额度近1倍。
点评:“金太阳”示范工程是中国为支持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进步和关键光伏技术产业化而出台的具体行动,其本意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现阶段,如果不对补贴方式和并网情况进行彻底修正,则“金太阳”示范工程对缓解产能以及推动光伏行业的规范化和市场化都已经没有实质意义。无论“金太阳”工程怎样扩容,其更多体现出的是国家帮扶行业和企业的一种姿态,无需过多叫好。
政策四:10月26日,国家电网召开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新闻发布会,提出未来将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系统方案制订、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不收取费用,富余电力全额收购,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点评:国家电网的出面表态对光伏行业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且不管后续实施效果如何,只要走开了第一步,问题再多也有解决的一天,毕竟万事开头难。
政策短期利好,为行业争得喘息空间
光伏利好政策短期内频繁出台,是行业“寒冬”倒逼政府迅速启动下游市场的结果。在全球经济下滑、欧美“双反”、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少数几个中国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国家显然不会置之不理。退一步讲,中国光伏直接从业人数超过30万,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00万,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考虑,国家也会给予额外“关照”。
1.短期看,三类企业将受益
笔者认为,从近期来看,国家最近出台的利好政策会使得三类企业受益。
一是逆变器企业。欧美光伏“双反”都是针对光伏电池、组件以及部分上游产品,并不对逆变器构成影响,但国内的政策刺激会使得短期内光伏装机量突增,大幅拉高光伏行业对逆变器产品的需求量。不过,逆变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品报价持续走低,正处于“洗牌”的关键时期,此时市场的短暂回暖不利于逆变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甚至可能会给部分濒临倒塌的逆变器厂家某种错误的信号,僵局状态有可能被拖后。
二是电池组件龙头企业。下游市场的启动或多或少会消化一部分产品,数量虽不会太多,但对于品牌和技术占据先前优势的电池和组件企业来讲还是会增加他们的销售量。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光伏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升,中小型企业生存环境不会有大改观。此外,诸多电池和组件龙头企业如英利、海润等正在谋划转型,向下游市场倾斜,这种战略调整除了抢占利润高地外,还能兼顾消耗自身产能,获得了电站的建设权就意味着自己的产品有了一定的着落,短期内一线电池和组件企业受益于国内政策是必然的。
三是工程企业和EPC承包商。从事并网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具备多个分布式光伏EPC项目经验的公司将是此次政策东风来袭的最大受益者。他们身处下游,真正应验了“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古话。相比之下,多晶硅和设备企业则收获甚微,即便下游市场真正迎来了暴发,从下游传递到上游也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长。再者,多晶硅目前的产能远大于需求,其价格是不会在今后几年反弹的。光伏设备与多晶硅的处境类似,当然不排除某种新型技术的出现,给设备带来新一轮的更新换代,从而大幅增加销售量。
2.长期看,行业将缔造新“领头羊”
从长期来看,此次利好政策不会让任何一个企业轻易起死回生,它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喘息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行业不会立刻倒下,实力强大的企业也不会无所适从,但政策的助推作用消减以后,谁能笑到最后则取决于企业在调整阶段的做法以及企业的战略走向。
在未来的光伏行业里,尚德、赛维LDK、英利、天合光能等目前代表性企业未必能继续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因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模式正在转变,由“光伏制造”走向“光伏应用”,下游电站开发商的发展空间远高于中上游企业,也就很容易续写神话,掌握真正的话语权。几年之后,具备大型光伏电站投资能力的企业或许会成为行业焦点。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杨怀进曾表示,光伏业属于新能源行业,而不是简单的产品制造业,这意味着,最后不可能存在数百家企业共存的局面,最大可能是未来几大电力企业变成行业的主导者。杨怀进的预言是否准确暂时是未知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中国光伏企业将会像西方一样,聚集于下游周围谋生存,一线电池组件企业亦是如此。目前中国主要的光伏电池组件企业正大力开发光伏电站,意图转换角色从制造企业变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具备组件生产、项目开发、项目融资、项目建设等各种能力,主导全产业链,从而实现对全产业链高端利润的掌握,这也是中国光伏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不管政策多么利好,行业本身的问题还需自己解决,消化产能仍是中国光伏行业的主旋律。企业需要做“减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不可抱有任何幻想,断臂止血是良策,试图以推、拉、等、靠的心态一劳永逸等待行业好转的理论是不复存在的,各家企业需要分析各自面对的现状,做出自己的选择。
警惕光伏政策走过场打折扣
下半年中国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发改委及国家电网等密集出台的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为中国光伏产业后续的规范化、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前,在行业极度低迷之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纷纷作出指示,要帮助光伏企业渡过难关,所以各部委联动,对光伏产业“下猛药”也在情理之中。
政策利好,但政策的执行力度却令人担忧,这直接影响了产业走出“寒冬”的速度。在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下,即便是法律也可能被打折或扭曲,更何谈政策的约束力。中国政府和光伏企业的关系过于微妙,有的政府被企业所绑架,但更多的时候政府还是处于强势地位,握有电站审批、财政补贴等生杀大权。因此,电站审批流程能否公开透明,电站建设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财政补贴能否及时到位都至关重要,这关系到电站的收益率,也就直接决定了光伏电站市场化操作是否具有可行性。
国家电网做出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表态,其后续实施力度也有待观察。要电网企业自损利益帮扶中国光伏企业是不现实的,中国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管理办法和电价政策,均衡开发商、电网企业、用户等各方利益,为电网企业提供光伏发电接网的合理经济补偿和必要的市场保障。这样才能保持政策的生命力,建立协调共赢的激励政策体系,形成各方共同推进光伏发电发展的良好局面。
现阶段,中国电站开发商开发国内市场的积极性远不如开发国外市场,主要是由于电网建设不配套、并网过程漫长复杂、电网公司强制限电以及电站补贴金拖欠等因素造成的。目前密集出台的光伏政策各项细节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难以短期内刺激中国光伏市场的大幅上升。因此,政策的作用,一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不宜有过高预期。
光伏政策不在多,在于精
从本世纪初开始,世界其他国家先后实行了《上网电价法》,在欧洲,德国率先实施,使得其光伏装机量迅速上涨,连续多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应用大国。由此看来,中国光伏政策同样不需过多,但需要给力。许多只惠及部分企业,而非具有共性的扶持政策应当尽快淡出舞台,政府政策主要的作用还是为行业理顺管理机制,搭建市场平台,让行业自身走向一种良性循环。少数几个政策扶持的项目,其简单的扩容不足以解决产能过剩的危机,反而通过暗箱操作使一部分企业得利,无法从根本上激励光伏企业的创新力。
笔者认为,中国光伏要想从“制造大国”走向“应用大国”,上述政策的制订是早晚的事情,但政策制订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确保政策具备可持续性;二是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效仿西方,通过对发电成本的深入研究,明确上网光伏电价的补贴年限,让企业可以计算出光伏电站的收益率和回收期限,这是拉动投资的根本一步。国家政策部门制定1元/度标杆电价时模糊处理了补贴期限,是期望跟随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来灵活调节,但目前来看,光伏发电仅通过制造环节来降低发电成本的几率已经非常渺小,市场化的竞争或许能够更进一步。最近,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和国家能源局的一位匿名官员都预测,1块钱上网电价2014年前不会有改变。
政府需打消企业疑虑,尽快明确补贴年限问题,1块钱的上网电价补贴到什么时候,之后每度电补贴多少,补贴期限多长需尽快落实。对于几年后新建电站可以适当下调补贴额度,但保持补贴期限不变,让光伏投资机构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相比少数扶持项目的简单扩容,它能够增强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让一部分有意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的企业转向国内。
在光伏政策模糊时期,光伏电站建的多不一定是好事,事关电站的每一项规定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监督,在电站补贴、并网等关键环节让企业放心的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危机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化来解决,市场化就需要成熟的商业模式,更需要光伏企业的参与热情。
来源:全球光伏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