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49|回复: 0

政策利好回报稳定资本抢位光伏发电站

发表于 2009-8-10 10:07: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董军  “现在参加新能源的各种展会和论坛,我发现同行的投资人比企业的人还多。大家都在寻找好的投资项目。”让新世界(中国)投资公司的吴胜文感慨的是,在光伏领域,好的企业已经都被筛了一遍,“有的企业则已经被投了好几轮,能上市的企业也都上市了,我们有点无处下嘴的感觉。”吴胜文说。
  而一位来自美国的PE则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筛选过一轮又一轮光伏企业后,他们正把目光投向光伏并网电站。“一些地区正开始大规模建光伏并网电站,我们也在评估是不是可以参与投资电站项目。”
  显然,在敦煌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引来众多投资者争夺之际,资本正涌向光伏产业实现最终价值的发电终端,发电端是否是光伏产业最后的淘金地?
  “少数派”冲动
  记者注意到,光伏发电终端投资悄悄升温,不仅和大型国有电力集团激进光伏领域相关,更为重要的一点,民营与外资企业在光伏发电领域也是蠢蠢欲动,以往的“少数派”们正勇敢地冲入这一战场。
  据记者获悉,浙江正泰正在筹备一家公司,将来专门从事光伏并网电站的投资与建设,“这家公司正在筹备中,也正在跟一些投资方接触。”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正泰太阳能科技在宁夏的第一个项目10兆瓦并网电站已经顺利融资,但杨立友并未透露具体投资方的信息。他告诉记者,正泰已经与宁夏签订100兆瓦的柜架协议,同时在西北部积极布局。
  “我们的目光不仅在国内,我们也准备到国外去建电站。”杨立友透露。
  赛伯乐投资于今年4月以5000万美元投资正泰,获得其30%股份。赛伯乐投资在与正泰签约时曾表示,不仅仅看好国内市场,同样看好国际市场前景,“真正的利润只存在于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光伏企业只有成为电站经营者而不是传统的原件制造商,才能赢取高额的利润。”赛伯乐曾如是表示其对发电终端的兴趣。
  赛伯乐和正泰并不是切入这一领域的第一人。据记者了解,一家薄膜电池厂商已经得到投资方的帮助,将单独成立一家公司从事光伏并网电站的投资与建设。而据记者获悉,一家在国内较为活跃的外资光伏企业,正在积极筹备新公司的建立,以形成新的融资平台,准备大规模投入到光伏电站的建设中去。
  此外,今年4月,赛维LDK与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德国Q-Cells SE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进军欧洲与中国光伏并网发电领域,也开始了从供货商向发电终端的延伸。更为大胆的则是尚德。日前,尚德电力已经与西部四省(区)签订了开发总量为1800兆瓦的项目,总投资额将达300亿元。
  显然,除了以往在新能源领域拥有传统优势的大型国企之外,来自各个方面的投资者的兴趣正向发电端聚集。
  被动的选择
  “2020年的光伏规划据说已经由此前的1.6GW(1GW等于10亿瓦)增加到20GW。而市场远不止这些,现在签了的投资意向的都有20GW了。”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信息表明,中国光伏市场正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长期困扰中国企业的“两头在外”畸型将得以校正。
  而在该人士看来,从目前国内的光伏材料供应商的实力来看,已经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这使得其进入发电终端成为可能。
  “少数派”激进,不仅是政策诱使,更是形式所迫。
  目前国内在建的多晶硅项目还有二十多个,均动辄上百亿元的投资。与此同时,国际多晶硅大公司仍在加速扩产。2008年,美、日、德、韩等国9家公司的12家多晶硅厂的总产量达到57400吨,较2007年38900吨增长48%。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应的订单反而大量被取消或延缓。中国的光伏市场在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光伏太阳能前端市场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逆转。
  一面是不断增长的产能,另一方面是多晶硅从500美元1吨一路暴跌到50美元1吨的价格,而在全球市场并未完全复苏之际,多晶硅仍在延续下跌趋势,甚至有分析师认为,多晶硅明年有可能跌破30美元1吨。
  “前端的利润已经很薄,竞争也已经很惨烈,你看敦煌项目争夺的那么激烈就可以看出来了,我们必须寻找能释放产能的大项目,光伏并网电站是一个优选。”一位已经投资发电项目的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在产能过剩的时期,进入发电领域才能保证自己产能的释放,掌握终端才能掌控话语权。
  “在薄利时代,垂直产业链的优势更为突出,现在全球的趋势就是全产业打通。”杨立友说,虽然向发电终端进军必然会需要面对国有发电集团的正面竞争,但也不得不为之。“包括融资、设计、采购、施工与并网、维护、服务等光伏电站全系统解决方案,在整个产业链上的竞争正在成为新的趋势。”杨立友说。
  稳定的诱惑
  发电终端真的将成为下一个淘金地?
  据记者独家获悉,日前,几家投资机构已经拿到中国社保基金各50亿元的投资。“我们对社保基金投资的选择非常慎重,社保希望投入到稳定的行业中去,我们认为光伏发电是不错的选择之一。”一位投资人士说。
  该人士给记者算了算账:在国家发改委规定的电站项目财务模型中,最低年收益是8%,电站特许经营是25年。一般来说,12年到13年收回成本,此后还有12~13年可以坐享8%以上的收益。
  “这只是最低的回报。在当前的竞争压力下,企业都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随着成本的下降和技术的提高,电站做到10%~15%的年回报率都有可能。”该人士说。
  羿飞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张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同样证实,尽管光伏电站不是回报最高的项目,但一定是最稳定的项目。“我们在欧洲投资太阳能电站的项目资金来自当地最大的养老基金。养老基金一般都会选择最稳定的项目。”
  “发电站项目只要拿到国家发改委的上网批文,就相当于你的市场是有保证的。项目上了之后,你每年发多少电都会由国家接照上网电价收购,所以不愁市场,只要把电站维护好就行了。就好像你生产的产品不用愁卖,未来25年都有人会买。”不过,吴胜文对记者强调,同样有一些项目在没有获得国家发改委批文就仓促上马,“之前众多的风电项目因为风电无法上网,导致每年的大量亏损值得光伏领域的投资者引以为戒。”
来源:21世纪济济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