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56|回复: 0

“屋顶电站”难成光伏“救心丸”

发表于 2013-5-17 08:37: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解读】据媒体报道,国内企业2012年以来投建的电站项目大部分已完成建设,且已具备并网运行条件。多家市场机构预计,今年国内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可达6GW,这将占据全年10GW光伏总装机规模的60%。民生证券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海生认为,分布式装机成本中,组件占比较高,未来存在一定下降空间,人工费用随着项目流程完善将下降一半。预计两年内,分布式系统装机成本有望跌破6元/W。从长远来看,随着装机成本下降,东部地区工商业自发自用的平价临近,分布式发展将逐步摆脱补贴依赖,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5月15日,欧盟27国就是否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惩罚性关税问题举行听证会。若欧委会提交的“双反”意见稿所含提案获得通过,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企业将有可能面临长达5年的高税率征税期。

  就在“双反”定调前一日,海南传来消息,海南省首个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成功。分布式发电将成光伏“救命稻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作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屋顶电站”是一种建在城市建筑物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在德国,光伏发电80%的装机来自“屋顶电站”。但在我国,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员红炜认为,这类项目虽呈现燎原之势,但尚未形成一定规模。

  究其原因,红炜表示,这首先与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有关。“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并不像欧美国家的居民那样拥有独门独户的别墅,更多的是居住在十几层、二十几层的塔楼中。楼顶并非一户所有,因此安装‘屋顶电站’就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这在无形之中限制了‘屋顶电站’在城市居民用户中的推广。”而对于有条件安装“屋顶电站”的农村,高昂的成本则成为另一道门槛。红炜估算,建一个3000W的电站通常需要2万元至3万元的投入。这对于农民及不少城市居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仅这两项因素也使“屋顶电站”在短期内不可能成为“救心丸”。

  如果说有限的房顶面积和较高的成本投入是限制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的主要原因,那么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则是无法激起投资者参与热情的另一诱因。相比德国采取的“上网电价统一购买统一销售”模式及美国的“净电量计算”模式,国内还未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光伏产业发展模式。

  尽管国家相继出台若干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业界普遍认为现有政策过于宏观,缺乏细则。对关系到光伏产品生产企业投资规模的分布式电源,国家并没有界定清晰的补贴政策。这让不少投资者只能选择坐壁观望。

  红炜提出,中国光伏产业与欧美的差距并不在于生产规模的大小,而在于缺乏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由政策、法律、投资、技术、标准等多重要素构成的完整的市场化产业环境。“政策可以让光伏产业一夜间规模变得很大,但无法让这个产业变强。没有完善的产业环境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光伏产业。而完善的产业环境只能是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积淀的结果。在光伏产能和安装量上,中国远超美国,但在产业环境上,中国距离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来自:中国石油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爆料/投稿:8328 6054 @qq.com

举报/投诉:刘先生/158 5085 4264(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夏 云/151 8971 7421(微信同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阳匠学社
    微信公众号
  • 阳匠网
    微信公众号
阳匠网丨社区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苏ICP备202301047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