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09-5-13
- 积分
- 2312
- 阅读权限
- 40
- 精华
|
从现有市场行情来看,国内多晶硅价格下跌的趋势将难以改变。国内可将生产成本压低到50美元/公斤以下的多晶硅企业,几乎是凤毛麟角。
森松集团(中国)(下称“森松”)董事总经理薛绛颖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多晶硅设备制造已较为成熟。而国内多晶硅生产商的管理、技术及工艺都有待提高,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成本。
装备技术尤为关键。以森松集团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多晶硅工艺成套设备供应商,约有80%的国内多晶硅厂,都使用其成套设备如还原炉以及相关技术。
该公司生产的还原炉要比海外同类产品低30%到50%。“其实,多晶硅生产设备就是典型的化工设备。我们一直专注于制造反应器、换热器等化工装备,并将相关制造经验和研发经验移植到多晶硅工艺成套设备上。”
目前,森松已经对外交付了“12对棒”的多晶硅还原炉200多台,而“24对棒”的多晶硅还原炉交付总量也达35台。
一种名为“改良西门子法”的生产方式是主流的多晶硅生产方法。它对原材料、技术要求都很高。“国内个别多晶硅企业为了省钱,在生产的第一环上就偷懒:采购低纯度的三氯氢硅。”薛绛颖说。
按照要求,三氯氢硅一般要达到“7个9”以上的纯度。“作为生产商不能贪图一时的便宜,而偷工减料。否则,其信誉将大打折扣。”买到“三氯氢硅”后,再加“氢”,就能生产出硅,这个过程叫做“还原”。该阶段,会大量产生一种副产品——四氯化硅。
由于技术不够,国内一吨硅可能要有17到24吨的四氯化硅副产品(即副产品比为1:17~24),而国外的副产品比是1:8左右。
“四氯化硅产出得越少,企业处理的成本就越低。中国企业应减少四氯化硅产量。”
在还原技术中,会用到“还原炉”这种设备。肉眼可以看到的情形是,经过数天的培养,“还原炉”中会长出类似竹笋形状的“多晶硅棒”。
以前,一个还原炉可产出9对“多晶硅棒”,现在的技术能达到12和24对的多晶硅棒。“同样时间内,生成的多晶硅棒越多,均摊电费也就越低。这就需要研发人员静下心来多做实验。”薛绛颖提醒道。
除了原材料纯度控制、“还原”技术提高外,中国企业在“氢化”技术上需要加强。简单地说,氢化技术就是将“四氯化硅”变为“三氯氢硅”的过程。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使用的是“热氢化”方式,也就是在1250℃的高温下,把四氯化硅加上氢气,制造出“三氯氢硅”;后者又能继续作为生产多晶硅的原料。但国外的成熟技术则是“冷氢化”,即在650℃的温度下加氢、添加“硅粉”,生产出“三氯氢硅”。
薛绛颖说,“冷氢化”相比“热氢化”,可节省三分之一能耗,产生更多的三氯氢硅,从而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但冷氢化技术上,国内企业对硅粉的配比、生产工艺上都欠火候。
“若能在后者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厂商的制造成本也会相应缩减。”薛绛颖说。
个别企业抛售多晶硅
多晶硅市场的暴跌,远超乎想象。
一位行业人士对CBN记者说,国内有个别企业已在向市场低价抛售多晶硅,价格是50美元/公斤。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一位销售经理称,他也听说了市场此报价的产品。
去年八九月间触及500美元/公斤的高点后,多晶硅价格突然坍塌。今年3月,跌破了100美元的防线;4月底,现货市场价格为70到80美元甚至更低。申银万国一位匿名的研究员说,多晶硅企业的负担较大,可能是它们连续抛货的原因。
申银万国该研究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固定资产投入为10亿元的企业,按照平均折旧法计算,每年折旧为5000万元人民币,“若换成加速折旧法,企业开办的前几年,折旧将更高。”
而且,经过前段时间整个产业链(多晶硅、电池、组件)的价格和市场洗礼,上下游之间的付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让多晶硅企业手头现金更捉襟见肘,不得不抛货缓解资金压力。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