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储能市场取消强制配储有利有弊,具体分析如下: ☆有利方面 1. 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取消强制配储后,新能源企业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自主决定是否配置储能,降低了初始投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比如一些小型新能源企业,以前受强制配储政策限制,需投入大量资金配置储能设施,如今可将资金用于其他关键环节。 2. 推动市场化发展:储能行业将更多依赖市场化需求,如峰谷价差套利、辅助服务市场收益等,促使储能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与效率,推动行业从“政策驱动”迈向“经济性驱动”。 3. 优化资源配置:强制配储政策下可能存在“一刀切”,导致资源浪费。取消后,储能资源将更倾向于配置在新能源消纳困难、电网接入受限地区,以及对储能需求较大的用户侧,如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提高利用效率。 4. 促进技术创新:在市场化驱动下,储能企业为提升竞争力,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技术向更高容量、长寿命、高安全性、低成本方向发展,加速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促进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发展。 5. 形成多元商业模式: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后,峰谷电价差可能扩大,储能可通过低充高放获取套利收益,还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提供调频、备用等服务获得经济补偿。若引入容量电价机制,将使储能固定成本回收更稳定。 6. 减少寻租空间:强制配储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企业为获配储指标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寻租行为,取消后,这种寻租空间将大大减少,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不利方面 1. 短期储能装机需求下滑:过去强制配储政策是推动储能装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政策调整后,短期内依赖配储指标的新增项目可能减少,已规划项目可能延期或取消,导致储能装机需求受影响,储能设备商营收可能承压,部分依赖政策补贴的储能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2. 弃风弃光现象可能加剧:储能能平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取消强制配储后,若新能源项目未及时配置足够储能设施,会使新能源并网不稳定性增加,电网调峰调频压力增大,弃风弃光现象可能抬头,影响新能源消纳和利用。 3. 电网运行压力增加: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储能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取消强制配储后,在储能市场未成熟、资源配置未达最优时,电网可能需承担更多调节责任,运行压力和风险增加。 4. 市场过渡阶段的不确定性:从强制配储到市场化配置的过渡过程中,存在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例如,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准入规则、收益机制等需进一步细化完善,地方政策执行力度和方向可能有差异,给储能企业和新能源企业投资决策带来困扰。 政策调整后,储能市场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变化: ☆从项目主体角度 独立储能电站兴起:独立储能电站将有更多机会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获取收益。比如在电力现货市场中,可根据实时的电力供需和价格变化,在电价低时充电、电价高时放电来套利;在辅助服务市场,能为电网提供调频、调峰、备用等服务,获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共享储能模式发展:共享储能允许新能源项目租赁第三方储能容量,对于新能源项目来说,无需自行建设储能设施,降低了初始投资压力和建设成本;对于共享储能的运营方,可以通过整合多个新能源项目的储能需求,提高储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规模经济。 ☆从收益模式角度 现货市场套利强化: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会加剧,峰谷价差可能进一步拉大,储能系统可更灵活地利用价格差,在低价时段储存电能,在高价时段释放电能,获取更高的套利收益。 辅助服务收益增加:调频、调峰、电压支撑等辅助服务的市场化机制将不断完善,储能凭借其快速响应、灵活调节的优势,能够更积极地参与辅助服务,获得更多的辅助服务收益。 容量电价有望形成:未来若引入容量电价机制,储能将因提供了电力容量保障而获得稳定的容量补偿收入,这将有效弥补储能在固定成本回收方面的不足,使储能的商业模式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从合作模式角度 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深:储能产业链上的电池厂商、电池管理系统供应商、储能系统集成商、电网企业、新能源开发企业等各方,将为了共同开拓市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加强合作,形成更紧密的产业联盟,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储能技术可能会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打造智能化、高效化的储能系统,通过提供智能能源管理服务等方式创造新的价值;还可能与金融、保险等领域合作,推出与储能相关的金融产品和保险服务,如储能项目的融资租赁、保险理赔等,为储能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和风险保障。 ☆从用户侧角度 业主自投模式优化:有资金实力的工商业用户或耗能较高的企业,在储能经济性提升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倾向于自主投资储能。除了峰谷套利,还可能参与需求响应,根据电网的需求调整用电行为,获得相应的补贴或奖励。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创新:投资方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享方式可能会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租金支付、收益分成、电价打折等方式,还可能会根据储能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和节能效益,制定更灵活的分成机制。 原标题:取消强制配储,商业模式迎来大调整! |